走马观花(2)--黄岛沉醉
 
 
一切皆有规则  2006-04-07 04:21   收藏:0 回复:2 点击:5779          

   从蒲家庄逃走的时候,天已不早了。
  晚上9点,到了青岛。
  
  在路上,给T发了信,她回信,才知道她在黄岛。
  
  天亮的时候,我们已经站在栈桥了。
  栈桥仍然灰暗,和我的上次相见没有二样。天还是阴暗,风一阵紧过一阵。不算少的游客虽行色匆匆,但也不能辜负了美丽青岛的大景致,象身旁听口音似乎四川的三个男子,轮流在栈桥尽头的阁楼下留影,丝毫没减兴致。桥西的海边,人更多,多数弯着腰捞取水里的物什,对身前身后低飞的海鸥熟视无睹,我想他们可能是青岛人了,象我样的游客不会不惊叹那海鸥美丽的翻飞,如同行的张小姐高喊,看,鸽子!惹的我快笑出了声,小姐,那是鸥啊。她也笑了。
  离开栈桥的时候,太阳已经高挂东方了,看来天气不错。
  
  到崂山脚下的时候,对早春来的寒意来说,阳光暖暖。
  坐索道往上清宫去的时候,见山下的的道观里人如织,问导游,说是太清宫。暗想,道观本是清静所在,可清静难求了。又想,好在道长和道士们可能也习惯了。
  我们在空中慢慢移动,导游热情地介绍山中大石的刻字,还有一处一米见方的石坑,说是上天蟠桃会前,王母必来此地洗浴之所。我说,看来王母和武大有点象了,不然这浴池子可是小了点。导游笑说,王母乃上天之神母,大小自如的。低头看见一道人沿着石阶级往下走,气宇轩昂的样子。导游说,那人是观中道长,每天下山解缘的。
  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崂山的风姿其实并不约绰,正是有道观,才成为天下名山,但导游的神话故事却和道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好在游客并不多想,在他们的眼里,道观和寺庙没什么区别,和尚与道士大体相当,就象海边的鸥与鸽。
  
  下了缆车,拾级而上,前往明霞洞。
  明霞洞在上清宫内,进宫先见洞。洞是一道长修炼所在,洞口很小,里面很暗,有游客钻出来说,没什么可看。我想,要是莺歌燕舞,斛光交错,还能修炼?洞在一巨石左下侧的,石面平整,约三、四十多平方米,上面石刻,叙述很多年前洞里的故事以及后来丘处机的光临。石前一石桌,配四石凳。石桌石凳居两古树之间,树很苍老,据说已逾五百龄了。
  上清宫颇小,过洞后,是一小院落,院门口,是一古老的迎春花,花茎弯弯曲曲,因为时节的关系,零星地点缀着若小而鲜艳的黄色,因为此花古老,成国家级文物。院中两间道房,房里是游客禁入的,看来是道人的居所。道房之间,十多级台阶之上,是上香的地方,石级之下两边,是挂满红色花朵的两棵树,叫耐冬,后在市区也见了不少这样的花树。
  
  从上清宫下来,购了三埙,大小不一,图案也不同,一古形刀钱币,一半坡人面鱼像,一菊花。听着卖者的吹奏,我试试,不响。到家后,看了埙的介绍,才知是半坡遗址的发掘。再看埙器的产地,竟是故乡古城,苦笑不得。
  买完埙。有些饿意,看见凉粉,在东北多年不遇,吃将起来,档主自然不舍得花钱,辣椒只面无油,以水和之,辅加蒜泥,但也很是没有滋味。要方便面泡吃,热水要钱,有堂堂正正的理由,崂山的水贵,也算圣水了。
  
  山下的太清宫规模不小,建筑群落从山上看,错落有致,青色的。在宫前未脱俗留影时,导游小姐劝导进观看看,说崂山道士的故事就发生在此处,那墙还在呢。我在宫前的海滩前又留一影,终于没进去看那墙,走了。
  
  从崂山回来,坐轮渡,上了黄岛。
  天色已晚的黄岛街上没几个人,坐着T的车子,到了她家。她老公Q的父母在,老人憨厚的样子。其女回来,不腼腆,但因不熟悉,简单问候后,跑到爷爷奶奶那儿去了。
  晚上,已做校党办主任的Q安排一丰盛的海筵,聊起母校的人和事,不知不觉间,我有了醉意。
  深夜回到住所,醉的很沉。
  
  

原创[文.在路上]    查看回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