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离天堂最近的地方,除了记忆什么也带不走
 
 
菡嫣一笑  2006-05-06 14:37   收藏:0 回复:1 点击:5103          

   1)一种无法言表的悸动填塞在心、在喉,有一个声音在心里跃动:魂牵梦系的雪域圣境,我终于贴近了你———拉萨
   阳光在瞬间耀眼得跳入眼中,洁净的空气似乎没有一丝尘埃,眯起眼,品味阳光的温暖,心里的悸动被越来越浓重的归宿感取代。湛蓝的天空舒卷着丝绢般的白云,苍黛的群山守候着雅鲁藏布江。
   路过小金,丹巴,八美,炉霍,明天继续行程,到石渠,看世界上最大的玛尼堆。没有心思想更多,只希望,阳光能够伴我整个行程。可惜,人在路上,无奈多过幸运。
   转完那圈经,许一个愿,为下一段路程再做准备。用自己的努力去感受生命之美,也许,我永远不可跨越,但我跋涉与求索的脚步不就是生活吗?
   那里,离天堂很近,是宇宙的心。
   常常在路上飘着,在城市里蜷着,在红尘中修行情感,在现实外体会单纯。总是忙忙碌碌寻寻觅觅的,将自己淹没在人潮里。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对于不想要的却又无能为力。那些诗里歌里的风花雪月也只是城市人们想象出来的精致,再怎么抒情,人心仍然在这样人为的精致中慢慢粗砺了。精神漂流,是因为失掉了自然的趣味。
   为什么西藏成为那么多人梦想停留的地方,它的朴野,不加修饰,可以让人直视内心,恐怕也是一个缘由
   对于西藏,总感到欲说还休。因为它所给予人们心灵上的冲击与震撼,是触及灵魂的。其实,无论什么人,也无论你走过多少西藏的路,研究过多少西藏的文化与历史,谁也不敢说他真的熟知西藏。
   去过西藏的人,首先感受到的会是它的单纯,无论是雪山草原还是蓝天白云,无论是牧民信徒还是雄鹰牦牛,它们都会像水一样的清透。然而,这种单纯和清透却仿佛是艺术大师眼里的空白,永远蕴含着无限的玄机。这是一道无解的算题。
  因为,在西藏,无论你是好奇地张望着那些虔诚的转经老人,还是伴随着红衣喇嘛穿梭在充满酥油味的寺院里,它们都会散发出一种魔力。人们几乎不可能逃脱这种魔力带给人的神圣感和净化力量。当人们站在无垠的草原,集目张望雪峰的时候;当人们徜徉在高原圣湖,拍摄碧水蓝天的时候;当人们手执雪杖,登峰造极的时候,有谁敢说他的心情是平静的呢!
   就知识而言,如今的西藏,本已不是以前那种少为人知的神密境地,那些疯狂的旅游爱好者,近几年早已把西藏能去的边边角角都走了几个遍,简直比藏人走得还要全面、系统和彻底。
   如果说关于西藏的旅游信息,无论是新华书店的旅游资料,还是互联网上那么多的热心“贴众”,知识,总是非常的全面而周到。然而对西藏内在的感受,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震撼。
   我想,如果来生,生为藏人,该是多么幸福,生活简单,简单而快乐,快乐而自足,自足而长乐。人活着不就是为了更快乐吗?
  2) 我一直觉得我应该属于西藏。每一次读到关于西藏的文章,我总会热泪盈眶,那感觉就像游子对故土的依恋。我想,也许上辈子我真的属于西藏。
   虽然我从未踏上过那片圣土,可我的心,早已在上一个轮回中留在了那圣洁的地方。我爱那片辽阔苍茫的土地,爱那个纯净高远的天穹。我一直渴望着能去美丽的羊卓雍措掬一捧圣水洗礼,去膜拜雄伟的岗仁波齐神山,去穿越茫茫无际的羌塘草原。我还要亲亲羚羊那温顺的小脑袋,然后久久坐在布达拉宫前的夕阳里沉思,直到把自己也溶入那一片洁白的冰雪高原。
   西藏有一种宗教般的神圣美,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站在高穹的蓝天下,看几只羚羊如主人般自信而悠然地或立或卧,蓝天、白云和青青的草坡,自然与生灵的融洽相处便被赋予了一种更深沉的生命意义。人若是与自然学会了互相尊重,生命就可以是这样恬静悠闲。
   在西藏,人们黝黑的脸上是坦诚的笑,灿烂、心无芥蒂,让人感受到真实与友善。在布达拉宫神秘而雄伟的宫殿里,在烛光下看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之像,恍如隔世。站在那儿,人会凝定。而凝定之中又有新的启示。
   在我心中,西藏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若比作音乐,她是浑厚的大鼓;若比作植物,她是孤挺的老松;若比作气象,她是夏日的黄昏;若比作人物,她是沉默的牧羊人;若比作色彩,她是片沉重的血色……西藏的魔力就是她的纯净与自然、恒古与沧桑。
   西藏的天很蓝,西藏的水很蓝,天水一色,蓝的深邃,包容世间一切。西藏的冰洁白,西藏的雪洁白,晶莹剔透,洞悉世间万物。我想,终有一天我会走进西藏,漫步在喜玛拉雅脚下,远远地凝视着布达拉宫,无声地沉浸在这天赐地就的造化之中,直到自己也变成挺拔的高峰。

作者签名:
我今生只爱你一人,没有你,我宁愿一个人跳舞,一辈子孤单!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转载[文.在路上]    查看回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