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记行
寻梦之旅
2006-06-13 17:05 收藏:
0
回复:
7
点击:
4411
与所有的城市比起来,上海应该是我到过次数最多,也最为熟悉的城市。不过几年没有进城,重新行走在南京路上的时候,很长时间才从陌生中找回那一点似曾相识的感觉。
一、[南京路]
当年十里洋场的缩影“南京路”更洋气了,南京东路早在几年前就建成了步行街,高楼林立,柏油马路已被大理石的地砖取代,街道了多了许多花坛与花木。各式霓虹灯重重叠叠,鳞次栉比,相互辉映,夜上海在灯红酒绿中栩栩生辉。同行的台湾朋友在身侧感叹,置身其中虽香港不过如此,台北则大不如了。
南京路上那些老字号“享达利钟表”“茂昌眼镜”“老凤祥银楼”等已重新装饰一新,不复以往陈旧。招牌虽老,整个店面却少了那种历史堆积起的厚重,多了几分现代都市的浮华。
与老字号同样显得不伦不类的是南京东路上的老建筑。在那些高耸入云、由玻璃幕墙与各种合金材料架构起来的高楼丛中她们显得那样瘦弱与寒酸。有的老建筑内部做了装修,表面进行了出新粉刷,但在屋檐柱脚的石墙上,饱经沧桑的痕迹依旧历历。
最尴尬是那些欧式风格浓郁的洋楼,身上横七竖八的挂满了霓虹灯招牌与广告,局部还进行了一些现代化的改造,一如韶华已失的宫庭贵妇套上了现代的时装。裸落在外的建筑,布满岁月的尘埃,不复当年的少女般的丰腴。苍老的容颜再衬以现代化的包装,更显憔悴。
唯有坚守于外滩上的一排古老的建筑,以巍峨的身姿,秀立于群,任凭风霜相摧,不改容颜,只是历史无情,纵然他们以显赫的门户,骑士的骄傲尽情向人们展示昔日的辉煌,却无法挽住青春的流逝,勇是勇矣,只是暮年。面对隔江相望的浦东新区,唯余叹息。
二、[东方明珠·观光过江隧道·其它]
与外滩上那一群日渐衰老的骑士们相对,以东方之珠为首的一大群高层新贵雄峙于浦东新区,昭示着一个新上海的崛起。
面对这些新贵,深感钱袋的羞涩。据说登上高耸入云的东方之珠电视塔,可尽览上海秀色,特别是在夜晚,天上地下星光闪烁融成一体,人间亦是天堂。只是天堂路难行,想在人间感受一下也不易啊,电梯一上一下,须付大洋一百。在东方明珠的大门口思忖再三,决定回去坐几次免费电梯过把瘾算了,这钱还是花在一些实际点地方吧。
只是,实际点的地方未必就实际。
从外滩到东方明珠之间有一条观光隧道,过一次江30元,如果往返则40元,另外里面还有许多附加的活动,如海洋奇鱼展览、魔幻之声体验之类。本来只想见识一下观光隧道,购票时却没能抵御住售票小姐的诱惑,几经忽悠,最后买了最高级别的套票,往返加参观。
观光过江隧道准确的讲,应该叫灯光过江隧道,因为从始到终,我们并没有在黄浦江底观看到了任何江底景色。
过江隧道铺有二条钢轨,几台观光小车顺着轨道往来于两岸江底。观光小车象一个刚出笼的小馒头,洁白的箱体,柔和的线条,四面都是玻璃的落地门窗,坐在里面有种温馨的感觉。
观光小车在轻柔的音乐声中缓缓离开,炫白灯光在车箱周围闪烁不已,前方是一道道黄色的光圈,由近及远,宛延至幽黑的深处,如同科幻电影中的时光隧道。穿过时光隧道,各色彩灯、射灯组成了一个个魔幻世界,经过某一段区域,耳边会突然冒出一两声莫名的尖厉的童声、深沉的男声。几个充气的怪客摇摆着身子向游客发出无声的召唤。
行进间,前方忽然无路可行,只见水波荡漾,一条大大的鲨鱼迎面而来,又摆尾而去。奇哉,这小小黄浦江中何来鲨鱼?车行当面,一个屏幕缓缓升了上去,原来只是海市蜃楼。
又见时光隧道,星光闪烁间,车辆安全到达彼岸。
隧道中那几声呢喃引起了对魔幻之声的向往,到达彼岸后,我便径直到了那个音幻世界去再行体会。
一间长方型的房间,一个长长条桌。围着长条桌坐着,仿佛居身于中世纪某旅馆的餐厅。每人面前放着的不是餐具,而是一付付耳机。套上耳机,管理员熄了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幽幽的传来一声叹声,很快耳边传来了几声发剪的咔嚓声,从左到右清晰可闻。再下面就是风声雨声雷声,哭声、兴叫声,怪笑声,玻璃器皿碎裂声,伴随着雷雨声,地面还有着微微的抖动,以增强那些恐怖声的效果。亏好我买的是套票,如果真要单独买一张票听这些乱七八糟的声音,不如买张碟片回家听听了,不就是一个高保真的音响吗。故弄玄虚。
深海世界展览,比音幻世界要有点内容,虽然远不能与青岛海洋馆相比,毕竟还是货真价实的放了一点鱼。哪怕是标本,也是由真鱼啊。玻璃水箱中华鲟感觉小了点,只有一尺多长,但大家伙也有,进门第一个标本就是一条一两米长的大中华鲟。
几条地图鱼在水箱里穿来游去。最早听说地图鱼是在一篇报道中,说有个富人为了显示自己有钱,硬要饭店将观赏用的地图鱼烧给他吃,引起了许多的议论。后来到青岛又特地去海洋馆去认了一下真身,看不出来那种鱼有什么好吃的。为这里几条鱼庆幸,上海有钱人虽多,还没有人想到吃它们。
两条硕大银龙鱼,缓缓在水箱的上部游弋着,表现出了龙族的傲慢。而狮子鱼混身上下长须飞舞却空负狮子的威名,只有绵簇,毫无霸气。名不符实的还有一种鱼,明明有个寿星头却被称为财神鱼,难道天宫也发生人事调动,寿星佬儿管财政了?
真正有点价值的展览是中华性文化与性建康知识展览,难为办展的人了,居然收集了那么多中外古董。更难为他们的是,为了淡化性文化这个敏感的话题,硬在展览里插了点所谓性健康知识的内容,以彰示展览的正统。
三、[城隍庙]
很久没有到过城隍庙了,与南京路相比,建筑结构变化似乎不算大,只是觉得飞檐重楼比曾经更密了点。唯一觉得变的是漫步其中,满目皆是金银玉器,古董文物买卖。记得最早到城隍庙都是为买一些小商品,那里有专门卖手绢的商店,印染的,剌绣的,缕空的,布的丝的,应有尽有,每次到上海都会选购一些回去送人。也有卖艺术蜡烛,各式人物,动物造型,曾在那里买了一对小鹿,一直没有舍得点了,放在书架上当工艺品。还有专卖钮扣的,卖刀具的等等。
当然,现在于城隍庙的一角,专卖的小店还有,梳子、拐杖、风铃种种,但声势与那些卖手饰、珠宝的比起来弱了许多,种类也少了许多。
有些老字号已不再局限于自己名号下的专卖。泥膏糖的店,卖起了桂皮豆,卖桂皮豆的也卖起了泥膏糖。有点老上海情结吧,本来说不买东西的,最后还是忍不住买了些桂皮豆与泥膏糖。这都算地地道道的上海特产吧。特别是泥膏糖,小时候印像特深,经常看到一个上海人,拉着一个小小的手风琴,一边走一边唱,唱着吃了他的泥膏糖,就会如何如何怎么样。工作了,只要到上海出差,都会买上一点带回家。以前泥膏糖只有一二种,都是颜色土黄色的,现在有了几十种,颜色也多样化了,我不过一样拿了一块,就装了一大包。回家给太太看到了,狠狠的责备了一通,这年头家家那么多糖果、巧克力没人吃,你又买这一大包糖来给谁。谁见谁添堵呢。
与南京夫子庙不同,上海城隍庙是有真供有城隍的,一进大门就能看到那个高高大大的城隍,庙堂内香烟燎绕。以前想见城隍很容易,随时可能直接与他面对面。不过改革开放了,城隍经济头脑发烧起来,既然已是名人,当然不可轻失商机,现在想见他得掏点银子了。隔着栅栏远远看去,城隍老爷好像比以前白胖了点,也富态了许多,有点商人的味道了。真是近朱者赤啊!
感叹城隍庙里那些名不符实的老字号时,看到了没有名号却是地道的老玩意儿--“拉洋片”,一个木箱,几个观察孔,看的人把眼都凑在那小孔上,边上那拉洋片的,穿着马褂,戴个瓜皮帽,一边麻利的拉着画片,嘴里一边哼哼唧唧的唱着拉片小调。看着这古色古香的玩意儿,把时光一下拉回了几十年。
民间工艺的现场制作吸引了不少人,这是城隍庙新开发的项目吧。一溜十几个小台子,每个后面都坐着一个民间艺人,有快速画像的,有剪纸的,有捏面人的,觉得比较有创意的是那用易拉罐做工艺品的,用个模字压一下,再这么剪剪拼拼就是一幅很漂亮的金属画了,那龙,那虎,那山,那水都很有那么一种味道。一直很佩服那些画内画的人,就是用一种特制的笔在小玻璃瓶内壁画画的人,那种画很有点难度的。有次到周庄去玩,那些老房子老街的都没去看,就看人表演画内画了。这次在城隍庙,也看到有内画的人,不过只看到作品,没见到她画。
城隍庙一侧还有一条上海老街,不过走了一段,怎么也没能找到那种老街的感觉,称为商品一条街还差不多。
被
文坛.在 路 上
收录 原创
查看回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