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拒绝沉默的人群”展开的
 
 
变态三人组成员  2003-10-06 00:15   收藏:0 回复:3 点击:5356          

   鲁迅先生所指的呐喊用意是唤醒沉睡中的人们。是的,作为拥有“话语”能力的人们有义务担负这样的责任。在评判某个事件的同时,如果能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应当也必须提高嗓音呼喊,从这点考虑这样的说法无可厚非,同时也是我所支持的。但我们现在碰到的话题去套用“呐喊”二字体现的精神,从表面理解似乎成立,仔细琢磨却显出了它的缺项——问题是把握住正确方向没有?呐喊后会唤醒人什么样的思想?而我们大家都知道,政治这样的东西单纯用对错来分辨的可笑性。这样来解析先生所指的呐喊,我便没了任何动力。
  
  所以直到现在我总是努力克制自己,不去动员利用情感的力量。究其原因,这归结于从小就被灌输的全部历史逻辑有一天被我发现是为荣誉和利益基础构建的。这样的思想状态沉沉地压着我,使我觉得窒息,象梦境中那样呼之不能出,它是比较残酷的折磨,相信很多人体验得到。所以我认为有情感的呐喊从根本上解不开这种不理智的逻辑的症结,而只有这种逻辑在所了解的限度内的理智才能做到这一点。
  
  一般来讲,呐喊的目的在于让所有人行动起来,而行动起来则需要有伟大的动机来推动。那什么样的动机才能够算得上伟大?我曾试图思考过这个问题,结论很难得出。然而虽然我得不出答案,但至少有一点我可以断定自己不能把它当作动机,譬如用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
  
  如果说还能寻找到称之为“伟大”动机的话,那就是尽力拯救尚能拯救的东西,这要求人们应当考虑这一问题,明确作出决定——是否为了永远难以弄清的目的还要增加人类的痛苦;是否赞成让整个世界充满武器,让兄弟间重又互相厮杀,或者相反的情况:是否只是尽可能让我们这一代人少流血,少受痛苦,而将机会留给比我们武装更精良的后几代的人们(加缪语)。
  
  明确了这一点,我想我也会象他那样,再也不会站在能忍受战争、杀戮并还能从中得出适当结论的人们身边。
  
  当然,这里的言论并不是去反对“拒绝沉默”的人们,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想与灵魂的分离。这里的主要论题是人们之间的对话与普遍的交流应该由我们自己去保卫。表面上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单只一方面的思想灌输是阻碍这种交流的“壁垒”,而这种“壁垒”正通过正统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致使人们无法逃离历史和现实并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比如说多数美国人就认为伊拉克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再比如以前我们也固执地认为西方各国人民在等着我们去拯救,等等。而这些似乎唯一的手段就是战争,事实呢?战争过后留给人的创伤会用多久才能抚平!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就不难理解阿三跟帖中的“那要他们去统一我们如何”的话语了。
  
  最近一直在读加缪。他社论中的一句题目让我非常钦佩,他说,我既不做受害者,也不做刽子手。我相信拥有这样思想的人一定拥有着一颗仁慈的,友爱的心,所以他的话我愿意相信。与此同时还让我相信的是,还有一大部分人,现在也正在思考着,这无疑是个好事情。他们思考的结果是将会同意放弃眼前无法实现的梦想,转而现实地致力于一些基本的东西,譬如呵护生命。而我们似乎应该呐喊的,则是这样一种思想。

文坛.世事杂谈收录   原创[时事关注]    查看回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