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繁体字扮高深
 
 
海魂  2007-07-26 21:35   收藏:0 回复:6 点击:6082          

   别拿繁体字扮高深
  近来报刊经常出现姓名繁体化,甚至连弃用的异体字也挖出来了,弄得办报人员不好处理,读者也要查字典才能看懂。2007年3月22日《XX时报》A27版整版有十几个地方出现钉子户的姓名,除了一个地方印成“吴萍”外,其它全部印成“吴蘋”。据其他报纸报道,这个人叫“吴苹”,“萍”与“苹”同音不同义,而“苹”是“蘋”的简化字,这样说来,吴萍是错的,吴苹才对。该报为何要把“苹”印成黑体的“蘋”,可能是编辑看了原文是“蘋”,不识它是繁体字,硬是塞到了简化宋体字中间。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一条规定:“汉语文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第十七条指出:本章有关规定中,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文物古迹;姓氏中的异体字;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可见,乱用废弃字是违法行为。
  从文字发展历史看,避繁就简是必然趋势。秦并六国,统一天下,实行“书同文”政策,“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许慎《说文》)1935年,上海掀起“手头字”运动,南京教育部曾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1956年我国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后来类推成《简化字总表》,共2235字。这些简化字现在不仅成为我们的官方语言,连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华人也先后采用。还有某些笔划比较繁杂的地名,还改为同音字,如铁力(铁骊)、爱辉(瑗珲)、玉林(鬱林)、门源(亹源)、丰都(酆都)、石柱(石砫)等等。
  有人担心,汉字简化会破坏传统文化,殊不知,简化字其实极大多数“古已有之”。王羲之《兰亭序》和欧阳询《九成宫》的简化字分别各占三分之一和六分之一。文物出版社社长、书法家苏士澍说:“需要提醒的是,今天我们不要再去把已经废掉的文字找出来写成书法,让大家不认识,故作高深。银雀山汉简,有很多从篆书向隶书之间过渡的字,有很多简化字,比如‘竞’字,古代不管大篆还是小篆,全都是两个同一偏旁的组合;而从银雀山汉简里的‘竞’字来看,就有简化字了,所以说简化字不是今天才流行,自古以来就有,它是随着生产和文化的发展,有些特别繁简的字不适宜人民使用的需求,那肯定要简化,如有两个重复的独体字合成者就写其中的一个。”(彭一超、金禾《当代书法要向文化遗产学习》一语中的,某些人喜欢在正式文书中把名字改为已经废弃的繁体字、异体字,就是“故作高深”。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迷信思想作祟,认为姓名多少笔划或者带有什么偏旁,符合五行生克,比较吉利。如有这种思想者更要不得,因为有权力在文书或者报刊中把其名字印成繁体字、异体字的人,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不信鬼不信邪的“马列主义者”。
  
  

文坛.浮生杂记收录   原创[时事关注]    查看回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