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现象:表象是国故,本质是国师
 
 
海魂  2007-08-14 14:05   收藏:0 回复:4 点击:5673          

   国学现象:表象是国故,本质是国师
  海魂
  
  很惭愧,活了几十年,今天第一次敲出“国学”一词,更加惭愧的还不是“写”。近来国学热得不得了,但我依然感觉热的是天气,与国学无关。所以我从没问什么是“国学”,我觉得,几十年学的基本是中国的。
  什么是国学?我以为是像国语一样,与方言对立的。今天查了《辞海》,才知道原来不是,而是像国画一样,国画是中国画,国学就是中国学。既然是中国的文化,我们中国人,只要在中国读书,多少都学过。没上过学的人,起码也熏陶过。所以大张旗鼓热国学,是否有这个必要,我不是专业人士,不去理论,反正我不是外国人,没在国外生活,整个看到的都是“国学”——都是中国人在学的(外语除外)中国的文化。
  某天电视上好像是有关“国学”的辩论,主题是学不学《论语》。我恰好看到结束前的几分钟,好像争论的人很激动,但不清楚谁是嘉宾,谁是现场观众。其中一个穿了长袍,俨然是个“儒家”,后来听他的发言,确实是站在“儒家”一方。
  从争论(不像辩论)看出,“论语”处于劣势,而“不论语”的人却处于优势。“论语”说,不学习《论语》就不懂“孝”。“不论语”的反驳,孔子之前没《论语》,照样有孝;农民不读《论语》,也很有孝。其实孔子的思想并不是空前绝后,也是继承和发展前人的理论,《论语》也只不过是集大成者。
  这时候,争论差点成为争斗,有人抡起了拳头要打人。抡拳者谁?“儒家”也。就这几分钟,“儒家”的素质、素养,反而比不过“不儒家”的。有点继承了他们的祖师爷孔夫子的作风,谁敢跟我唱反调,我就杀了他。我明白了,不要以为穿了长衫,读了《论语》,人就儒雅起来。
  有人叫我写点“国学”的,我查了《辞海》,终于明白:国学,犹言国故,指本国故有的学术文化。
  但不明白,提倡“国学”,难道现在就不“国学”?提倡国学,是要提倡什么时候的学术文化?五四运动时期算不算?中国历史悠久,每个时期的国学是不同的,难道只有春秋战国的才算?秦朝之前,中国人绝大多数是穿开裆裤的,前后各挂一幅宽幅长布遮羞,唯赵国“胡服骑射”,战士才穿胡人的衣服,不开档。那么,孔子也是穿开裆裤的,难道我们要提倡穿开裆裤吗?
  所以说,“国学”是传统,不是囫囵吞枣,而是要继承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过分强调提倡“国学”好像违反与时俱进。
  可能有人说我不“国学”,但我多多少少也读过《诗经》、《道德经》、《论语》、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等等(课本有);说我“国学”,我又偶尔看点佛经、圣经,还读了数理化英相对论,还会开车、使用电脑。
  我认为,术有专攻,非专业人士,就没必要钻进“国学”、“论语”的牛角尖去。我读书基本上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看到有用的,就采撷;看到没用的,就扬弃;看到对我不利的,就批判。国学是好东西,但也有不少糟粕,要学会分析和取舍。
  估计“国学家”和“儒家”读到我这篇短文,一定会暴跳如雷。不小心我就会成了少正卯。为什么,因为国学还有另一种解释:后世国学为京师官学的通称,尤指太学和国子学。只要国家树立了“国学”和“论语”为“至尊宝”,“国学家”和“儒家”一定是国中珍稀瑰宝,唯我独尊。反对国学,就反对他们当“国师”。假如现在要求全国所有大学都用潮汕话作为教学通用语言,且开设潮汕学术文化课程,我敢保证,我最起码能捞个北大副教授当当。
  所以说,目前的国学现象,表象是国故——国家故有的学术文化;本质是国师——国学老师。
  2007年8月13日星期一
  
  
  
  
  

原创[文.你评我论]    查看回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