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心也需要感动
海魂
2007-08-31 10:22 收藏:
0
回复:
11
点击:
6175
慈善心也需要感动
海魂
先是湖北襄樊市5名贫困大学生“不感恩”被取消受助资格的消息,一时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继而是人们发现,这5名被取消受助资格的大学生其中有个杨某,其父亲却是副局长。这样更加引起了人们关于“感恩”的强烈讨论,除了责怪“不感恩的”当代大学生外,同时又提出施恩不图报,有的还认为赞助贫困生的慈善业应该是把钱集中起来由政府统一分配。这个讨论正趋于平淡的时候,媒体又爆出“捐助”惹来了“索捐”。为我们正在兴起的慈善事业,连连泼上一盆盆冷水。
慈善活动,古已有之,目前世界各地很火旺,唯我们还差点火候,所以不少人提议“还富于民”,就是要求有钱人别忘了财富是从哪里来的,应该像盖茨、李嘉诚他们那样,热衷慈善事业,多向需要扶住的人伸出你的援手,献出一份爱心。
“知恩图报”是人之常情,“施恩不图报”更是一种高尚的品德。由于得到恩惠的人不懂得对恩人的感激,又可能会养成不懂得回报社会的习惯,“恩人”虽然自己不“图报”,但也要考虑你今后是否有回报社会的“善心”。加之假贫困生的丑剧,使人们慈善的热情降了温。尤其是“索捐”的闹剧,更是一把刀,硬生生地刺在慈善人士的胸膛。
“王明殿,你这个骗子!没有钱你还上什么电视,还吹自己是什么慈善家!”一位来自大连的妇女,在向青岛慈善人士王明殿索捐无望之后,守在王明殿的小饭馆前声嘶力竭地哭喊着。这是新华社8月7日发自济南的消息的开头。
王明殿是青岛市崂山区东韩村村民,1993年至今,共为740名学生捐钱捐物,价值累计达到100余万元。他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他也获得了“感动青岛十佳人物”、“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等40多个荣誉称号。然而,随着自己的“出名”,王明殿的麻烦却越来越多,其中尤以各种各样的“索捐”让他非常烦恼。王明殿有一个小本子,一一记录了他遇到的“索捐”事件:2007年以来已有138人上门“索捐”,最多的一天达到了12名,最远的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王明殿的遭遇并不是个例。各地慈善人士不少经历了五花八门的“索捐”:一个家庭贫困的农民上门求助没拿到钱,就扯来一张席子,把自己裹在里面,横躺在慈善人士经营的饭店门前,逼人捐钱;有的困难人员趁慈善人士的家属住院,到病床前吵闹,逼人捐款……有的“索捐”实为敲诈勒索的“索捐”!
“好心没好报”的结果引来了专家的出谋献策,他们认为慈善热情需要法规保护,也要完善慈善活动的运行方式,增强慈善机构的组织力和公信力,通过“机构——个人”的慈善运行方式,为慈善人士分忧,推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看来,好心没好报确实需要我们好好地反思。除了用法规来规范慈善活动外,就是一个如何提高全民的素质,让所有的人都具有一颗爱心,让所有得到赞助的人去懂得回报社会,让我们共同为慈善人士提供一个乐于献爱心的环境,激发所有的热心人意气风发地伸出他慈善的手。为什么在以前的助学活动中,不少干部愿意不出名的把钱交给团委而不愿意和被资助人一对一地挂钩,就是担心被资助人无休止地要钱要物。虽然这些现象是极个别的,但一粒老鼠屎毁了一锅粥。有人喜欢一对一扶贫,并不是想得到回报,而是更具爱心,喜欢对受惠对象一路地帮助下去,当看到被资助有进步了,他们内心也会跟着高兴,扶贫的激情会更加迸发,所以,我们不能反对这种扶贫方式。而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受惠者有回报社会的精神,让希望资助的人懂得通过正常渠道得到资助,善良人慈善行为感动了社会,社会也要共同保护和感动善良人的慈善心。
2007年8月29日星期三
被
热点.时事关注
收录 原创[时事关注]
查看回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