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胡杨情》胡杨林的生命力在哪里?
残文
2007-11-15 17:37 收藏:
1
回复:
16
点击:
2040
在这简陋却温馨的小院落里,品着就地采的菊花茶,嚼着淡淡的秋阳,几个喜爱文字的挚友,七嘴八舌地谈论着生活、写作、网络……由于对文字的喜爱、追求、探索,他们同时在上几个网站,由东到西,由小到大,可以说,走遍了天涯诲角。然而,谈及最多、最热、最深情的,却是胡杨林。倒不是说,我正上着胡杨林。我是“瞎吃萝卜,淡操心”地暗暗捉摸,在当今网络时代,在成千上万个网络群体里,为什么有的网站,挖空心思、咋咋呼呼、甚至歇斯底里地,将广告贴在脑门上,将手伸进被窝里,去招揽写手,拉拢文友,但他们那块土,却长不出庄稼,那潭水,却养不活鱼。不由得,让人将目光倾注在胡杨林。胡杨林的奥妙、优势、经验、灵气,究竟在哪里呢?做个局外人,尽管是瞎子摸象,但对局部的印象、感觉,却是真切的、活现的。
凭心而论,胡杨林比起那些那些所谓“家”们、“会”们、专题性的纯文学办的那些网站,似乎文学色彩不是那么浓烈,设施也不是那么超前。但是,她的人气、人缘却远远超出它们几倍,甚至几十倍。有的文友将作品贴入所谓的大型文坛,一年,甚至两年都无人问津;有的网站,招揽些冒名顶替的所谓大家作为幌子,将你的文字狗屁不通地胡乱批划几句,算作完事;有的网站哄骗你注了册,上了网,就不管不问了;有的网站把你辛辛苦苦写出的文字,哄骗到手之后,不翼而飞,连编辑都不知道放在哪了。诸如这些网站,即使你有满腔热忱,也吃不住三棍子两棒,你还敢去吗?你还想去吗?
胡杨林却不是那样。凡是给胡杨林发的文字,不管水平高低、篇幅长短、老手新生,上得网来,都有人热切地关怀,耐心地询问。从编辑到版主,没有那些虚情假意的胡奉承乱喝彩,一是一、二是二地把自己的真实感受简要地告诉给你,先使你心里 有了个底,吃颗定心丸。接着,版主们会不辞劳苦地和编辑们商议文章去向,修改的方案。
然而,这还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凡是上胡杨林的林友们,都是些人品人格比较端正的,上得林子来都是抱着求学、交友的心态,不管对自己的作品,或者是对别人的作品,或批语,或回复,或建议,都是友好、文明、礼貌的,认真对待。
说到这里,不由地想起我和马兆玉先生的交往,我们从未谋面,远隔千里,而且年龄相差三十来岁。创作上,他的声誉之高、成绩之大,和我这老朽,观念之陈旧、文笔之拙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他没有嫌弃我、背离我,主动面对面,帮我“闯关”。在一段时间内,我许多文字,他都修改过,润色过。搬出他的信件和回复,就是厚厚的一本书啊,这是友谊之书,忘年之书啊!是我所有存书中最有价值的一本书!抚摩着这本书,能触摸到挚友的脉搏和心跳,感受到千里之外的跨时代的温暖,不禁使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林友们交流时,无不感叹地说,每发出一篇文章,都会收获暖烘烘的情谊和热辣辣的关注。如果可能的话,把他们文集上的回复、批复,信件,整理出来,谁没有一部厚厚的、沉甸甸的档案呀!
是的,胡杨林没有别的网站那样热闹、花稍,不会像有的网站那样,鸡毛当令箭,把陈年老醋似的长篇大论,拆开来,拼起来,先唬你一跳,似乎他们就是主流,是王子,是苍天。大伙说说,走过那么多网站,像胡杨林主编徐博达先生那样,是不多见的。他不声不响地博览群书,善于思辩,潜心地在研究、探讨文化、文学、网络,深层次的内涵,又将自己有关写作、读书、交友的心得、体会,语重心长地用适当的方法,传达给林友,或写文章,或回复,或写信,和林友们结成兄弟般的深情厚谊。
像“一切都有规则”、“戈壁红柳912”、“寒水月沙”、“落花风”、“朱林”、“断弦与谁听”、“轻舟一叶”等等十几个版主,他们是不是作家,我们不得而知,但他们都有文人的品格、气质,坚厚的文字功底、超前的文学观念。他们或自己写,或批复,文字都那么娴熟,观点那么明确,本身就是林友们的楷模。象这些都是别的网站所难能具备的。
是的,有人会说,林子里无非是说些客套、礼节性话而已。文友们以为,即使这样,也比有些网站板着脸、噘着嘴,摆着架子要强得多。胡杨林这个管理团队,在摸透了上网者心理、感情的基础上,基本把握住了网站的特点和性质,“寸言能解三冬寒”,凡是上网的人,即使在网上学不到东西,也应该是高高兴兴、轻松愉快的渡过一天;决不应生一肚子气,发一腔怒火,离开电脑。。
于是,朋友们说,胡杨林是敬老院,俱乐部,是游走的大学,图书馆,是第二故乡,是心信的加油站,是净化思绪的窝巢!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一首民歌,它的大意是:穿过的衣服忘了/妈妈针线葫芦忘不了/走过的路忘了/回家的小路忘不了/大河大江忘了/初恋的小桥忘不了……
这,也许就是我的胡杨情结!
被
文坛.你评我论
收录 原创[文.你评我论]
查看回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