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年旧梦
冷月诗林
2008-01-31 13:43 收藏:
0
回复:
7
点击:
2122
心里埋着这颗种子,已经两三年了。写的愿望只所以没有成行,一是因为我实在不愿这段忧伤和苦难的历史再浮出水面,来触碰我那根脆弱的神经;二是夫君常常和我开玩笑说:你的这段历史在同事和朋友中既然鲜为人知,我看这段麦城之行就不要公之于众了吧。然而这颗种子在我心灵的深处时时膨胀着,大有要钻出地面的欲望,让我又重拾旧笔,记录下这段沉重饱满的往事。
三十多年前,由于母爱之花过早的凋零,我们姐弟五人苦难的命运便在这一刻诞生。加上六七十年代中国正处于困难时期,我们这一代农村大多数人都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由奶奶主事父亲一个劳动力的七口之家更居困难之首。那时的农村是以工分多少来分口粮的,我家自然也分不到多少粮食。每年春节刚过,便开始断粮。我常常看到父亲在凄凉的悲叹声中,拿着一条破旧的口袋,到远亲近邻家中去借粮。但是,这也只不过是杯水车薪之宜,青菜汤和能照得出人影的玉米面稀粥,一直打发着我们饥荒的童年。父亲整天望着被饿得哭声不断的两周岁的小弟和面黄饥瘦的我们,终于痛下决心,和朋友的妹妹妹夫一家结伴踏上了下东北之路,那一年,我只有十四岁。
火车驶出承德山区,在一望无际的平原大地上急驰。那时已是深秋,夕阳西下,迟暮的余辉给遥远的天边镶上了一抹美丽的红晕,透过车窗,我看到光秃的树木和田边的衰草心急火燎的向后撤退。满目的黄叶向着根的方向,铺了一地厚厚的心事。车窗内的我,遐想着即将到达的鱼米之乡,天堂的乐园,满仓金黄的玉米,珍珠一般的黄豆,高粱,快乐悄然涌上心头,渐渐的殷实起来,我拉着弟弟妹妹的手,高兴地在车厢内蹦蹦跳跳,引得满车厢的人目光都向我们聚焦,好象我是一个快乐的公主。
往往有时人生的画面会把想象与现实的距离拉得很大,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一行,是我几年苦难深渊的开始。当我们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又坐了一个多小时的汽车,受尽了展转颠簸之苦,来到一个小镇上时,太阳已经偏西。我们又背着大包小包顺着田间小路,七拐八弯的走了半个多小时,来到一个低洼的稀稀落落的坐落着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时,太阳已经落山。抬眼望去,两间房一户的茅草房,冷冷清清的立在那里,像是打发着村民悠悠的岁月。只有村中央那一排红砖黑瓦的知青大院,给这个寂静的小村增添了一点点生气。偶尔有的大门口,立了几个陌生的小孩和大人的面孔,用异样的眼神,像电脑扫描病毒一样,针一样刺在我的身上,使我突然想起来,小时候大人给我讲的,古时候背包握伞逃荒的场面,我们又何偿不是呢?我心里的悲哀不由自主的厚实起来。
我们落脚的房东是一户王姓人家,老两口,两个儿子,两个姑娘。我整天看到王老头拖着瘦骨嶙峋的身体,坐在炕头上,不住的咳嗽和吐痰,王老太闪出两颗没牙的露风的嘴,拉着破锣一样的嗓子,整天不停的冲老头嚷嚷:你个老东西,咳嗽个啥,憋着点不行吗!烦死了。他们的大儿子三十多岁了,还没有娶媳妇,仍是光棍一条,二十七八的大姑娘也没有出嫁,十几岁的小儿子和小姑娘正在上学。我们和房东住在一个屋子里,他们住南炕,我们住北炕(这是东北人的习惯)。中间拉一条幔帐。我们的饮食起居也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根结果。生产队给我们分了粮食,我们吃上了在家乡不常吃的高粱米饭,玉米面饼子,白菜熬豆腐。心里的不快也就暂时在心中搁浅。
那个地方是一个平原地区,目力所及,茫茫一片田野。所谓的山也只不过是偶尔有一两个小土丘,零零星星地点缀在原野上。因为没有煤矿和大山,农民的烧火柴主要以玉米秸为主,我看到每家的院外,都有一垛垛的和房子一样大的玉米秸。那年我家自然也分了一大垛玉米秸,山一样垛在房东家的院外。因为没有前一年陈干的玉米秸,我们只有烧湿的玉米秸做饭。每天晚上吃完饭后,我就把湿的玉米秸抱进屋里,塞了满满的一灶,利用灶里的余温把柴烘干。为了按时上学,第二天早晨,大约三四点钟,我就早早的起床,利用烘干的柴引火做饭,可是第二灶又是湿柴,带死不活的火苗,煮着我背井离乡的味道。阵阵青烟野兽一般从灶口喷薄而出,呛得我泪流满面。直到现在,我还不由自主的流泪,就是那时落下的病根。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煎熬,一大锅高粱米粥才端到饭桌上,就着还没有腌好的咸萝卜,成就了我们一家七口的早餐。十四岁的我俨然一个十足的家庭主妇,收割着多灾多难的童年岁月。渐渐的,房东对我的早起有了意见,每天早上做饭时,常常是屋里先传出小光棍的叫骂声,随后便是拉电,屋里一片漆黑,我只有摸索着在黑暗中做饭,忍气吞声地撕下一张张生活的页面,但是我们还是没有逃脱被房东赶出的厄运。
记得那天早晨,我上学还没走,房东先是一阵破口大骂,随后像扔垃圾一样把我们的包裹和行李扔到了院外,尽管父亲好话说尽,仍然没有换得小光棍一家人零星半点的同情,我穿着单薄的棉衣,抱着两岁的小弟,拉着七岁的二弟,站在大街上,任初冬冰冷的寒风扫遍全身,冻得瑟瑟发抖。望着奶奶坐在破旧的行李上,用手捂着疼痛的胃口,心里刀扎一般难受。清冷的大街上,早已站了三三两两的男男女女,用看西洋景一样的目光,一边扫描着我们,一边叽叽喳喳地谈笑着。
快接近中午时,天气渐渐阴沉下来,零零星星的飘起了小雪花。我从父亲那双哀怜忧郁深沉的目光里,深深的体会到他心灵和身体所承受的重压和磨难,为了生活,为了养活老人和儿女,父亲用山一样的脊梁接受着人生的狂风暴雨,扛起沉重的生活。后来,经过与队长协商,万般无奈的父亲,领着我们搬到了离村庄一里地远的看场院的小屋里。这是一个简陋的两间小房,奶奶用几根木棍,绑了一个简易的小窗,竖在光秃的窗台上,糊了几张破旧的报纸,又用几根粗木棍绑了一个简易的门,安在外屋透亮的门口。就这样,我们又有了一个遮风避雨的新家。晚上我们一家七口,挤在只有两条棉被的被窝里相互取暖,白天,父亲去生产队参加繁重的劳动,我和大弟俩去上学。但是,数九快到了,这个连房顶都透亮的小屋,怎能裹起我们的温暖。后来,在那个知识贫乏的年代,还算很有文化的父亲,经常帮助生产队长算一些账,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使得那个雷厉风行的刘队长,动了恻隐之心,让我们搬进了他家的北炕。可是他那个满脸横肉的老婆,终因耐不住我那不懂事的弟妹们的吵闹,一个月后,又把我们赶了出来,这时幸有一户孙姓的大爷大娘收留了我们,才免得我们露宿街头。
那时,因为我的故乡是春季招生,东北是暑季招生,刚念完五年级上半年课程的我和大弟,被父亲强行送进了初一的班级里,况且我们去上学时,初一年级已经开学两个月了,听着老师讲数学的平方,和几何,我俩象外国人听不懂汉语一样,傻傻的坐在课堂上,期末的考试,我每科只考了几分,这对于在故乡的学校里名列前茅又是三好学生的我来说,简直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人生的不如意大大地挫伤了我的自尊心,第二年春天开学,我说什么也不去上学了,这惹恼了一心想望子成龙的父亲,记得那天早晨,父亲象一头被激怒的雄狮,手里拿着一根掀把,围着桌子追打我。在来回的碰撞中,桌子上的一筛子碗盘滑下,我奋不顾身的用身体护住了它们,父亲的掀把重重的打在了我的后腰上。幸好孙大娘来拉着,我才免遭更重的皮肉之苦。最终,父亲犟不过我,也只好在悲叹声中做罢。
停学的那一年春天,为了能减轻父亲的负担,我和大弟就去生产队参加劳动。队长安排十四岁的我和十三岁的大弟去放猪。每天早晨,我和大弟很早就起床,吃完饭后,我们腰上挎一个旧帆布兜子,装上两壶水和几个玉米面饼子,赶着那一百多头大小不一的猪,去离家一里远的河边放牧。生猛的野猪在河边的青草地上乱窜,摔打嚎叫着,捡拾着畜牲的语言。我和大弟站在两边,手里挥着高过我们俩人的大鞭,不停地奔跑着,招呼着,生怕一个疏忽,丢了队里的小猪。中午,当阳光潇洒地垂下天幕,铺在温暖的河边时,那些猪早已挺着滚瓜溜圆的大肚,抻着懒腰喜滋滋地在河边的水坑里,打着水溺的时候,我和大弟才开始坐下来,擦干满脸的汗水,就着阳光的温情,扎紧劳累的风口,喝上一口凉水,吃上几口玉米面饼子。我从大弟那双晶莹的泪眼中,读懂了生活所带给的一个十三岁孩子的磨难和沉重。生命的过往,酸甜苦辣和悲欢离合的承受,鞭子一样抽打着我们的童年。灰色童年的布景就这样在我们姐弟俩的台上拉幕。辛勤的劳动只换来了我们两个只能挣一个大人工分的价值。
半年风风雨雨的飘泊,最后,我们还是因为无意中丢了一头小猪,在那个新换的葛姓队长的责骂声中,结束了放猪的生涯。并责令我们和大人一样参加生产队劳动。我们去的那个地方,因为地多人少,所以劳动十分繁重,大人劳动一天下来,都累得直不起腰来,更何况我们十几岁的孩子。那里无论做什么活,男女各有一个打头的,人家干多少,你就得跟着干多少。每天早晨六点上工,我以一个十四岁孩子顽强的精神,和从小就不认输的倔劲,从春天的种地,压磙子,夏天的锄地,挖淤泥备粪,到秋天的掰玉米收割, 一直跟在打头的后面,咬紧牙关,从没有落后过。就这样也没有博得那个凸凹不平的脸上镶着一对牛眼珠子的葛姓队长的好感,在一次锄地中,只因我一次偶尔的不小心,无意中铲下了一颗玉米苗,而惨遭队长的一顿毒打,害得我好几天上不了工。在那个不合时宜的,当地人用白眼珠看外来户的时代,我的身心受到了前所末有的重创和伤害。而我却如那颗无名的野草,在他人的践踏后,又顽强地挺起腰杆,越长越旺,盛开着人生的希望!
劳动两年后,国家恢复高考,开明的父亲硬是又把我们姐弟俩送进了学校,为我们铺就了幸福人生的第一步。
我上学的那年秋天,父亲在村头的草地上压了两小间茅草房,我们总算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新家。可是文弱的父亲再也经不起繁重的劳动和寒冷的侵袭,在亲戚的帮助下,又下决心搬回老家。
十七岁的那个大年初一,吃过饺子,太阳热烈地从东方升起,我们一家人坐在去往车站的马车上,驶出了这个曾带给我温饱和忧伤的村庄。
多年后,当我再一次回忆起这一段沉重和忧伤的历史时,心里充满了无尽的痛楚和悲哀,可是这段历史又给我增加了无数的人生阅历,磨练了我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使我从容地面对人生的坎坷,走过人生,走过风雨,这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写于2007年1月30日
被
文坛.百味人生
收录 原创[文.百味人生]
查看回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