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
静谧港湾
2008-02-01 14:57 收藏:
0
回复:
8
点击:
2986
冬天,似乎就是一个让人思考的季节。
北方比不得南国那样,到处都是墨绿的颜色,这个季节多半时间是闷在屋子里的,也就有了“猫冬”的说法。室外零下二十几度的严寒,着实让人有些受不了。
温度低,脑子便清醒,可以独自静读书,享受工作之余的那一份安逸。
重又读到《吕氏春秋》的《察今》,颇多感慨。
这几年古装戏出奇地多,也不乏精品。《秦始皇》中,描述了统一六国前后的那一段历史。里面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便是吕不韦。可以说,没有他的那种只有真正的商人才具备的一双慧眼,便没有后来的轰轰烈烈、动人心魄的一切的一切。历史的长河总也不会停下它那沧桑的步履,两千多年过去了,《吕氏春秋》一直流传至今,现在读来,仍让人觉得充满着睿智的哲理。里面大量的篇幅是在讲先王之法,“法其所以为法”。这便讲到了治国安邦的精到之处。不是效法先王的治国的方法,而是分析、研究先王为什么那样治国, 进而采用适合于现在的治国的方略。由此看来,后世的所谓据国情而变法,也不是什么新鲜的物件。古人的思想里早就有了的。翰林院里那么多的专家、学者、大儒,不会没有人提出过这种建议或者叫做国策,只不过人微言轻,你说了,人家不答理你,你还是你,老老实实做你的学问。但一经了伟人的口,那便精辟、便是高论,必须号召广大的人民群众去学习、讨论、领会。治国的方略,与我们这些平民百姓,毕竟关系不大。我们关心的还是现实生活中的那些身边发生的事。
里面还讲述了许多观察事物的道理,确实仍然值得我们很好地玩味。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现在流行的一句话叫做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是可以表现出内在的东西的。现象一定是特定的本质的现象,本质也同样地,一定会表现出其特有的现象。树叶是绿色的,因为有叶绿素,黄色的,因为有叶黄素。铁锈之所以发红,是因有二价铁离子的存在。我们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表象,通过研究、分析、试验,最终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的发现,也都是如此。算命先生,自然有他蒙人的一面,但也有他善于察言观色的一面。人的小动作和面部表情,哪怕是轻微掠过的一点点表情,都说明问题。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谚语、俗语中,也无不表示了这种信息。
中医是我们的一大国粹。其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至今仍在应用着,且在确定病人的病情方面十分有效。病人的肌体内部的疾病,通过体表的特征表现出来,脉象、口气、粪便、汗液、肤色、走路的姿态、毛发的颜色等等,都可以被中医用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正所谓见微知著,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狄仁杰、包拯、宋慈的断案,很多时候,也都是靠案犯留下来的一些蛛丝马迹做出判断的。只要事情曾经发生过,便一定会有线索,线索就说明问题,就有破案的希望。
我们认识自己、认识古人、了解历史,也是这样的。喜欢看《探索》栏目,里面可以学到很多知识。非常佩服那些考古学家们,挖出来个什么东西,便可以说出个一二。要么是汉代某王的墓,要么商周时期某城邑的遗址,讲起来头头是道,我听得也是津津有味。我想,同样的东西,以我们的常人的眼光,断然是不能发现什么的。即便是现象就摆在那里,若是没有一定的学识作保证,也是不能以所见知所不见的。
合上书,闭目回味,心有收获而怡然。打开电视,放松一下。
现在正在热播《闯关东》,本来拍的挺好的,有人突然蹦出了一句台词:“我自己也有一片小店。”字幕是这样打的,演员也是这样念的。这里应当是“一爿”而不是“一片”。这两个字字形刚好相反,容易出错。爿,是量词,专用于店铺的,而“片”,则用于比较薄,且面积相对较大的东西。
分析一下原因,可能有这样几种:原作者就没有搞清楚;打字打错了,没有校对出来;演员故意读错。我真的希望是后两种原因。这样,他们至少还知道这里应该用“爿”。
换了频道再看,是一台古装戏,是讲李渊建唐的。有一段是说尉迟恭回家打铁,他的那铁匠铺,赫然写着“尉记铁铺”,真的要把我鼻子都气歪了。
尉迟,是个以部落名命名的复姓。以尉迟为姓的人,为鲜卑后裔,今已较为少见。历史上最出名的可能要算这位尉迟恭了,民俗中贴门神,其中的一位就是他。至于说牌匾,一般的店铺都是要有个牌匾字号的,以表明主人的情趣、志向、家族名号等。“记”在这里是记号的意思,叫“某记”,就是某家开的店铺。这里的“某”必须是一个姓氏。显然,尉迟恭姓尉迟,而不姓尉。
这种错误简直是有些不可饶恕了。
见了微,便具备了知著的条件。是不是能窥到全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上面的现象,我们是看到了。透过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里,至少表现了三个无知:一是对“尉迟”这个姓氏的无知,二是对尉迟恭这个历史人物的无知,三是对匾额文化的无知。
一些所谓的文化人的文化素养,已经低到了让人感到可怜的程度。
我们花了那么大的资金投入去制作场景、道具,支付那些所谓“角儿”们的巨额佣金,就不能找个称职的人员去清理一下文化的垃圾么?
被
文坛.你评我论
收录 原创[文.浮生杂记]
查看回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