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宝---运城盐池[转载]
 
 
驼峰人家  2008-02-26 09:27   收藏:0 回复:12 点击:6440          

   盐池,即古河东盐池,亦称解池。地处运城盆地之南,中条山北麓,自东北向西南延伸,长约30公里,宽3——5公里,面积130平方公里,是由鸭子池、盐池、硝池等几个部分组成,湖面海拔324.5米,最深处约6米,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初。
   盐池开发于传说中的唐人,即尧舜时代或更早一些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已很有名,到汉已远销豫、鲁、冀、甘、陕等地。运城的盐,是水卤经日光暴晒雨成,色白味正,杂质少,是全国有名的产盐地之一。以致“西出秦陇,南过樊邓,北极燕代,东逾周宋”,成为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誉为“国之大宝”。今之盐池,已成为我省重要的多种化工原料产地,产品远销国外,元明粉、硫化碱出口量占全国之首。
   盐池,池水清澄,映照白云,微风徐来,水波涟漪,别有一番情趣。“此境已超人世外,不须截海觅瀛洲”。它又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盐池神庙就是著名的人文景观之一。
   封建统治者认为盐池岁收丰稔,“悉为神灵所赋”,很早就建庙祀典。宋罗泌《路史•后纪四》注云:“今安邑东南十里有盐宗庙,吕忱云,宿沙氏煮盐之神,谓之盐宗,尊之也。”可见早期的盐宗祠是祭祀黄帝之臣宿沙氏的。据传该祠建于三家庄乡庙村,可惜早已没有遗迹。唐大历十二年(777)十月,唐代宗诏赐池神为“宝应灵庆公”,列入祀典,永远奉祀。不久,礼部尚书崔纵在运城市南门外的卧云岗建灵庆祠(今池神庙)。宋崇宁四年(1105)盐业大丰,宋徽宗为谢池神佑护,诏封东池神为资宝公,西池神为惠康公。大观二年(1108)又进爵为王,并对池神庙整修奉祀。明代不再乱加封号,且正号为“盐池之神”,并开始了大规模的修葺扩建。清代虽也多次重修,但庙之规模仍然保留有明代形制。 池神庙总面积2.6万平方米,依据地形建在一个30°的斜坡上。殿宇错落有致,规模壮观,建筑宏伟。卧云岗最下端临盐池原建歌薰楼,往北即为舜帝弹琴木牌坊,相传舜帝当年曾在此弹琴歌唱。《南风歌》流传至今,成为千古绝唱。过木牌坊,绕过日月井,穿过“地宝天成”牌坊,直达“海光楼”。置身此地,万顷银海尽收眼底,“纵大观于奇幻兮,川原亥其瞩望”,过海光楼,是规模宏大的连三戏台,戏台建在3米高的台基上,座南朝北,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台下开圆拱过道,既可供行人来往,又可扩大音响效果,可谓匠心独运。 过了戏台,是建于2米台基上的献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四周有石雕护栏。它不仅是官吏祭祀三殿诸神的场所,也是达官贵人看戏的地方。
   献殿后面是池神庙的主体建筑,一字排列着三座大殿,规模相近,形制基本相同,均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平面为正方形,重檐九脊歇山顶,琉璃瓦脊兽构件。建筑工艺高超,气势恢宏。据庙内碑刻载,明万历间,中殿奉东西盐池之神,左殿奉条山、风洞之神,右殿奉忠义武安王之神。万历十五(1591)御史蒋春芬修庙时,改左殿奉中条山之神,右殿奉风洞之神。在池神庙东另建武安王神庙。 过三大殿,东北角为雨神庙,西北角为甘泉庙。 池神庙屡遭天灾兵祸,大部分建筑已荡然无存,仅遗存三大殿和连三戏台及东西厢房等建筑。自1986年始,占用单位运城盐化局自筹资金130万元,已将三大殿修葺一新,并计划将其余古建筑逐一修复原貌。
  
  
  (标题,图片系转载者命题和拍摄)
  
  
  盐湖夕照
  
   


转载[文.你评我论]    查看回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