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就是经典
静谧港湾
2008-04-23 08:08 收藏:
1
回复:
7
点击:
6685
经典的问题,对于热爱文字的我们来说,的确很重要。我们不妨从根上来看一看。
经,带了“糸”旁。“糸”是一束蚕丝的象形。带“糸”旁的汉字,一定跟丝绸、纺织等含义有关 。在纺线织布的过程中,“经”是纵向的底线,纬,是横向的。所以,地理上有经线和纬线,成语有经天纬地等的说法。“经”是形声字,没有经线,纬线,是不能织布的。因此,经,有基础的意思。没有它,便失去了基础,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在说“典”之前,有必要先说一下“册”。“册”的原形,是一片片的竹简用绳子穿起来的象形。中间的一横,便是绳子。“典”字的上部就是“册”,下边的长横和两点,是两只手的变形。用两只手,很恭敬地把“册”举过头顶,用以表示恭敬(类似的表示恭敬的含义的有成语“举案齐眉” )。能够享受这种待遇的“册”,才能称为“典”。
既可以作为“经”,又可以作为“典”的东西,才是“经典”,而且是为大众所公认的,绝不是凭个人的好恶便可以这样叫的。 当然,这并不妨碍个人将自己喜欢的东西作为经典,虽说那并不为大众所承认。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奉儒家的主要代表著作如《诗》、《书》、《易》等为诸子之首,大加推崇。南宋理学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辑录在一起,题称《四书章句集注》,此为《四书》之名之滥觞。这些著作,千百年来,经久流传,生生不息,单从对它们的《四书五经》的称呼来看,当之无愧地就是经典。
在这个基础上去理解什么是经典的作品,心里便有一个大概的标准。
什么是经典?经典,是由生活在特定时代的特定的人,凭借其深厚的学识功底,总结经验、觉悟世事后,感发出来的,对后世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知识体系。
经典具有这样几种特性:
首先,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并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同。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真正有见地、有思想、有文学性的好作品,总是为人所津津乐道、争相传颂的。不必花上好大的精力去炒作,也用不着长篇大论地阐述什么更深的道理,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已经足可以流芳千古,让后世争相效仿了。
其次,可以指导人们的思想、生活实践。人们对于一部现世的作品,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知过程。品读之后,觉得里面讲述的内容颇有道理,按照上面说的去理解、去作为,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渐渐地,这部作品得到了人们的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竟至长盛不衰,一部经典便形成了。由于经典的被认可,它的作者,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伟人或者有名望的人。其中的绝大部分都被载入了史册,而为后世所纪念。他们当中有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诗人、史学家、政治家、科学家,我们完全可以拉出一个长长的名单。
其三,经典具有领域性,或称行业性、学科性。不同的领域,会有不同的被尊奉的经典。就宗教论: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犹太人的《塔木德》,佛教的《金刚经》、《大藏经》等等。不同领域的经典之间,观念可能会大相径庭、格格不入。这种现象尤以宗教为甚。
以文学论,又可分诗词歌赋、小说戏剧、传记散文、文学理论等等,都有各自的经典名篇。
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把每个领域的经典都罗列出来,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大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总能开列出长长的一个本专业必读书目清单来。清单上的书目,都应该算作这个专业的经典。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胡适、梁实秋、林语堂等都曾开列过研究国学需要阅读的书目,每个人的书单上都列了不下百种。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古人的作品,广义地说,都是经典。如果不是经典,它们便不能流传几千年。类似赵本山小品中,白云女士的《月子》之流,放在厕所当便纸犹恐不及,还谈什么畅销,乃至流传后世?
其四,经典作品具有时效性。一个时代的经典,未必是前一个或下一个时代的经典。不同的时代,被奉为经典的东西会有不同。即便是同处一个时代,不同的信仰的人群,遵奉的经典也不一样。而那些能够跨越很多的朝代而遗留下来的、依然让我们觉得百读不厌的东西,理所当然地就是经典。
历史发展了这么多年,我们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有过多少被奉为经典的东西,就这样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湮没。历史上,书的灾难,绝不止嬴政焚书坑儒那一次。汉武时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后来的三武灭佛、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都使大量的历史经典著作经历了一次次的磨难。可以想见,历经磨难又能够流传至今,当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由此看来,流行的,未必是经典的。西晋左思作《三都赋》,直接导致洛阳纸贵。经过了1700余年,读起来仍不失其特质,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众多的作品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仅凭着它那让人炫目的光彩,就足以让作品连同作者一起,被供奉在文学经典的神台上。相比较而言,文革时期的红宝书,在当时绝对是要被奉为经典的,而且是经典中的经典。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钟声的敲响,似乎已经销声匿迹了,随着东海岸边那滚滚的浪花,湮没在历史的海洋之中了。
发行量大的,也未必是经典。如果细心留意一下废品收购员(俗称收破烂的)的收获物,常会发现成捆的、全新的《XX文选》之类,那发行量可是足够大的了。但极少发现会有人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类当废品卖掉。即使是当礼物送人,别人也会欣然接受的。
所以,泛泛地谈论什么是经典,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各人对经典的理解角度不一样,我们也不能求全责备。谁都有发表个人见解的权利。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经典。
其一,认知经典。我们对于经典的著作,应当了解它们为什么能够享有那样备受推崇的地位,也就是说,作品好,为什么好,好在哪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经典的篇目,应当做到耳熟能详。特别是里面的经典的观点和短篇名篇、名句等,应当达到背诵的水平。此外,也要读一些非经典的作品,从中找出它与经典作品的差距何在,知不足,然后,才能进步。经典的作品读多了,鉴赏力必定相应提高。人的读书的品味提高后,再读到什么作品,自然就有了一个固化了的判定标准,就像是心里有了一杆秤。
其二,学习与模仿经典。在学习写作之初,完全可以模仿某个经典的名篇,参考原文的模式、风格等等,待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之后,再脱离母本,自己写作。这是形成自己的风格的基础。在经典面前,我们不妨把自己比作小学生,即便是在小学课本上出现的一个普普通通的词汇,对一个大脑里还是一片空白、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的孩子来说,仍是需要学习的,那是他赖以成长的营养和资本。
其三,努力把自己的作品也提升到经典的水平。
这一条说起来很简单,真的要做起来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一个艰苦的过程、经历,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是持之以恒,通过努力,不管是不是能够达到这个目标,我想,那种努力的过程,已经足可以让我们享用一生了。
我喜欢在知识海洋的岸边徜徉。遥望着海天相接处那条长长的曲线,聆听着海水拍打岸边发出的有节奏的声响,仿佛是一个个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哲人,在向我娓娓述说着历史上的无数个曾经。尽管大海的深处,隐藏着无数的暗流、礁石,甚至火山,但大海依旧是那样平静,用它的博大,吸纳着百川之水,滋润着整个世界。
大海,就是经典。
被
文坛.你评我论
收录 原创[文.百味人生]
查看回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