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从村姑到朝圣(二)
满亭星月
2009-04-29 02:28 收藏:
0
回复:
5
点击:
2133
三 真正的诺曼风情
如果你认为卢昂和卡昂就是真正的诺曼底,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真正的诺曼底风情从来不属于大城市,不属于那些雍容和喧嚣,真正的诺曼底是宁静的,一派祥和的富饶景象,远离尘嚣,与世无争,来到秋天诺曼底的小镇和乡村,你才会理解什么叫做诗情画意,什么叫做田园牧歌。
如果你不曾和一头温顺的奶牛对视,感受它眸子里的柔情和安详,如果你不曾在一座民间的小屋前停留,体味那充满匠心的布置和栽种,如果你不曾在精致玲珑的小镇找一家靠海的酒吧,伴着乡村音乐啜饮一杯芬芳四溢的咖啡,如果你不曾跑到真正的乡野,和热情的农民大叔聊他年轻时“辉煌的过往”,那么你就永远也读不懂真正的诺曼底的美丽,读不懂它灵魂深处的从容与富饶。
1 油画中的利雪
如果说江南的小镇是散淡幽远的水墨山水,那么利雪就是一幅色泽浓烈的巴比松油画。利雪的民居,几乎家家的窗台和园子里都栽满了色彩鲜艳的花朵,把本来就精致可爱的小房子点缀得生机盎然。所有的人都面含微笑,找不到一个人是行色匆匆的,找不到一台车是与行人抢路的,每一个人都以一颗温柔喜悦的心享受生活,仿佛休闲是本分,工作才是多余。集市中的人们相互打着招呼,几乎每一个人都认识,那温和的笑容就像早秋九点钟的太阳。
利雪的教堂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最美的教堂。也许它不如卢昂的圣母大教堂威严和壮观,或者不如翁福勒的教堂造型别致,但却是最能给人的灵魂带来安宁的教堂。它的美,在于它的典雅和华丽,在于每一座圣像都金碧辉煌,每一扇彩色玻璃窗都鲜艳明丽,更在于被供奉的蜡烛那夺目浓烈的火红的色泽,使整个教堂沉浸在一种神圣高远的境界中。于是我忽然了悟,美到绝处,竟是庄严。宗教的存在让人懂得仰望和敬畏,然后才有道德和自由。这座教堂是为了祭奠一个叫做苔海丝的圣女而建成的,她曾经写过一本叫做《灵魂史》的书,作为一个传教士曾设法帮助那些不幸的人。很多人瞻仰它的遗像,并深致哀悼。一个使天国的意义在人间呈现的女子,是应该被纪念和尊敬的。
我离开利雪的时候,利雪正下着蒙蒙细雨。天地万物笼罩在一片诗意的沙沙声中。秋雨涤尽了人间的尘埃,也涤尽了心上的尘埃,这样的下午适宜在一个充满花香的居室中优雅地睡去,梦见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最好自己就是那个白雪公主,然后嘴角噙着苹果的香气,在王子的轻轻一吻中幸福地醒来。
2 牧场与美酒的马槽乡
最完美的诺曼底典范和风情,应该是马槽乡。到处是青翠的牧场和果园,到处是奶牛和绵羊,到处是苹果酒的香味和牛奶的芬芳。我喜欢听奶牛哞哞的和绵羊的咩咩的叫声交织在一起的动人旋律,真想骑在牛背上,手持横笛,吹一曲悠扬又活泼的《小放牛》,赶着羊儿徜徉在青草坡上,踏着夕阳的余晖走上回家的路途。
马路的指示牌上,醒目地标示着“苹果酒之路”,似乎在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找到飘着果香的酒窖和庄园。我们参观了一座建于十六世纪的苹果酒窖,亲眼目睹了苹果酒的制作过程。发酵的酸味一浪一浪地从酒窖深处涌来,熏人欲醉。酒窖外就是结满苹果的果园,丰收的苹果散落得遍地都是,随手捡了两个放在包里,算是纪念。
阳光正好,丰盈得似乎要溢出来。草地上落满了阳光的味道,把人烘得懒懒的,就想躺在这沾满泥土芳香的草地上永远不起来了,一辈子就终老在这里,胜似衣锦还乡。马槽乡的秋天是真正明媚的秋天,仿佛整个世界都与苦难和不幸无关,仿佛世界自诞生伊始就如此甜媚动人,仿佛衣食无忧是一种天经地义的传说,仿佛青春就游走在阳光下面,永不老去......走在马槽乡的乡间小路上,嗅着草叶和露水温湿的气息,和一个日本女孩用法语聊着这让人怦然心动的美景,我忍不住悠悠唱起了台湾民歌《赤足走在田埂上》。
3 艺术殿堂翁福勒
翁福勒与油画般的利雪和美酒加牧场的马槽乡不同,它是一个满含风致和情韵的海港小镇。这里大概是全法国帆船最多的地方,到处帆影点点,碧波荡漾。 翁福勒的圣凯瑟琳教堂也和船只有关,它的木屋顶看起来就像一艘倾覆的海船,这所别致的教堂出自中世纪造船者之手,弥漫着属于海洋的粗犷的气息。
翁福勒像一个充满少女情怀的闺中女子,那梦幻般的眼神和带着些许忧伤的面容深深地吸引着各地的艺术家们,它符合饱经沧桑的男人对纯情少女最完美的想象,因此很多在灵魂和创作上找不到出路的画家和音乐家,都到这里来寻找精神家园和艺术灵感。
我参观了音乐家萨蒂的故居。翁福勒是萨蒂的出生地,也只有这种充满海洋的灵感和淡淡哀愁的土地,才能诞育出这样富于奇诡的想象力的艺术家。这个艺术博物馆的参观方式也是很独特的,服务人员发给每人一个耳脉,这个耳脉随着人脚步的移动变幻着不同的音乐,当然,作曲者都是萨蒂。萨蒂故居的构造也是奇特的,它会在每一个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延伸出一个居室、一角窗台,或者一座楼梯、一座雕像......萨蒂也擅画,房间的墙壁上和画板上布满了萨蒂的绘画作品,或诡谲或怪诞或喷薄奔放或悲伤四溢,总之一个纷乱而相互碰撞的灵魂似乎要爆出来,站在荒野上大声的呐喊。房间的摆设看似凌乱无序,仔细品味,却发现这其实是最古老的行为艺术,每一种放置都意味深长,你拥有怎样的精神和文化结构,就会有怎样的领悟和理解。这样的音乐配合着这样的居所,你要深深地沉浸其中,才能领略萨蒂的叛逆和奇思妙想。然后你就开始佩服法兰西民族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那天性中天马行空的自由和无所畏惧,只有这样的民族才能产生这样的艺术家,也只有这样的民族才能别出心裁地完成这样一座故居和博物馆来纪念它的艺术家。本来要参观布丹美术馆的,结果天色已晚,时间来不及了,只好满怀惆怅的离去。
我走的时候,一泓清润可喜的月光爬上云梢。整个翁福勒沐浴在一种圣洁而安然的光辉里。夜晚的翁福勒散发着一种莫可名状的清新,那气息宛若刚刚降生的婴儿。名动天下的诺曼底大桥巍然横跨港湾的两岸,沟通了泥淖和沼泽的不便,在月光和灯火的笼罩下,壮丽至极。
4 风情万种的埃特达
埃特达的海,是我见过的最美的海。这个临海的小镇,像一个风情万种的海上女神,婀娜多姿,长袖善舞,一个转身一个媚眼就让你意荡魂销,流连于它甜腻魅惑的怀抱中。
傍晚,走在埃特达的大街上,只是感觉它的可爱,像一个绝美的女郎闪动着她优雅迷人的笑靥,不断地挑逗你的心魂。走着走着,视界开阔起来,直到那壮观瑰丽的翡翠色的海洋一瞬间扑入你的双眸。我当时是张大了嘴巴的,连惊叹的声音都没有,因为我忘记了。然后我就忍不住欢呼雀跃,飞奔着到了岸边,凝视大西洋洁白的浪花,听那千百年来亘古未变的涛声。
我该怎样描述我看到的拉芒什海峡(英吉利海峡)的颜色呢?若说它是完全的翡翠色,就等于忽略了那深蕴其中的幽微的蓝色;若说它是漾着水意的宝石蓝,又等于忽略了那抹泛着梦幻的碧玉绿色。这瑰丽优雅的色泽与苍灰色的天穹连在一起,就像一幅浓淡总相宜的写意,让人想起稀世佳人西子的惊世之美,无法停止目不转睛的观赏和凝视。
只有海是不成其美的,要有山的配合,阴与柔才能达到极致的和谐。于是老天就创造了象鼻山。象鼻山与其说是山,不如说是崖,因为它的高度实在不成其为山。但是这崖的森然峭立与海的配合却是恰到好处的,它使海的存在不至于显得单调和空阔,那突出的几角是一种最解风情的点缀,最动人的景致就在山海之间喷薄出来。
我踏着月色离开的时候,有孩童在海边嬉戏,那天真的笑声中飞扬的都是未知世事的欢乐与真纯。我忽然想,这才是一个美丽与欢喜永驻的世外桃源,没有时光的轮转和流逝,所有住在这里的人都是海上的神仙。
5 中世纪风情的拜约
到卡昂的这段时间,总有人和我说起拜约的美,于是对于这个离卡昂只有二十分钟火车车程的小镇,我是“久仰大名,如雷贯耳”。
拜约之所以闻名全法,在于那幅长达70米的亚麻布织锦画。这幅画大概是英格兰的修女织就的,整个画面讲述的是1066年威廉公爵征服英国的历史。画面的色彩已经有些褪去,这使整幅画弥漫着一丝古旧的气息,但这符合历史的沧桑感和某种真实。画面从威廉和哈罗德的会面讲起,包括哈雷彗星的出现、将士们喝酒吃肉的情形、哈罗德中的要命的一剑,直到威廉大获全胜。整幅画分为58块,每一块都是一个典型的场景。对于研究中世纪历史的人,尤其是战争史和军事史的人,这幅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拜约这个城市仿佛使人回溯到古老的中世纪,除了那些美丽别致的中世纪建筑,还有奥雷河上随处可见的大型水车。那转动的水车的声音如同浣纱少女轻声地哼唱,充满着安详和与世无争的味道,时间与他们无关,千年万年,自来如此。拜约的教堂是也是哥特式的,但地窖和塔楼却是奥多大主教修缮的罗马式的。里面还有15世纪的壁画和迷宫地板。
拜约的市民热情得让人无法拒绝,随便问个路,他们会拉上你说个好久,恨不得亲自把你送到你要去的地方,纯朴爽朗的民风充斥拜约的每一个角落,风里涤荡的都是暖人肺腑的温情。有一个餐馆的名字叫做“小拜约酒吧”,那可爱的名字让我深深感动。一个“小”字,浸润了多少爱恋,多少柔情,多少善解人意,这里面有对自己居住的这个小镇的浓得化不开的火热情怀。
拜约是当年盟军最早收复的镇子,因此幸运地逃过了很多劫难。镇子郊区有诺曼底战争博物馆,因为已经参观了卡昂的二战纪念馆,这个博物馆我们就没有进去。然后我就来到了对面那一望无际的英国战士公墓。
你能想象这样的场景吗?碧绿无垠的草地上,竖立着四千多个洁白的墓碑。一座巨大的无名烈士墓,和一座高高在上的十字架,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熠熠的光辉。很多墓碑旁放着鲜艳的花朵和不同的纪念物,给肃穆的墓地增添了很多生机。那一天天气格外的好,天空蓝得几近透明,空气里流动的都是晶莹和澄澈。那一刻,心怀伤感地凭吊和祭奠的那一刻,我莫可名状地感受到上帝的存在,他温柔悲悯的微笑就在我的近旁。也许,就是有此世的不完美,才会有彼岸的完美给我们慰藉;就是因为有此世的无辜和创痛,才有彼岸上帝的抚慰和宽容。洁白庄严的墓地是有神灵护佑的,这些年轻而无辜的灵魂。
墓碑上刻着字,有这样几句让我深深动容,很多人都死在6月6日登陆那一天。父母写给孩子的---“你的 睡容安详,上帝的窄门为你敞开。”妻子写给丈夫的---“生命短暂,但爱永远。你在天堂等着我,我们将永远不 分离。”姐姐写给弟弟的---“亲爱的,我将记得我们相处的日子,你永远活在我心里。”还有的战士名字无法辨 认,上面刻着---“上帝知道一切”。所有的生命都那样年轻,没有几个是超过三十岁的,有很多只有十几岁,还 是孩子。战争多么残酷,让年迈蹒跚的父母,亲手埋葬这些本来英气焕发的心上骨肉、人间栋梁。芳草青了,鲜花开放,可是这些年轻的生命永远消逝了。拿什么来偿还这些年轻的生命?包括那些德国士兵,他们是被人利用的,一样无辜而鲜嫩的生命?
我走前,在公墓的签字薄上庄重的填上了几个中国人的名字,并且用英语记上这样一句话:“这难忘的一天,我们将永远铭记。”
被
文坛.在 路 上
收录 原创
查看回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