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印(十七)---冬夜的雨声
 
 
星月亭主  2009-07-13 00:37   收藏:0 回复:2 点击:808          

   一 我与天文
   今晚,窗外下雨了。下雨之前,我已经关上了百叶窗,所以只能听见雨声,而看不见雨帘。蒙彼利埃冬天的雨是不常见的,虽然阴天不少,却似乎苍天一直含着眼泪,不肯施舍给众生。今天终于痛痛快快地下来了,我的心情也跟着舒畅了许多。雨天让人头脑清明,心灵沉淀,也减轻了些许焦灼。现在我就知道以后我会怀念这段时光,因为头脑很充实,而心灵很平安。
   每星期,都是独自一个人,几乎不说话,在家里写论文四五天。我几乎忘了外部世界的存在,就只有思索和写作。虽然写论文并不能算是一个愉快的过程,但偶尔冒出来的灵感,能让人把成就感沉甸甸地握在手上。爱因斯坦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而这百分之一的灵感往往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如果把“天才”改成“论文”,恰好符合我目前的情况。那百分之九十九的耕耘是非常无趣的,在文字中间爬来爬去,免不了“惨尽余灰”的宿命。而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夜空中的闪电,扫除一切晦暗,带来些许神秘的气息,让人如同醍醐灌顶,天地一下子清明起来。有灵感就有写作的动力,精彩的部分都在灵感闪现的时刻。
   累了,就看书。从网上下载的书。我从初中起,就是天文爱好者,只不过出国以后荒废了。现在又捡起来了。因为它跟我研究的东西在不相干的极处。相反的东西才能产生张力,让人的思维健全,而省得临近变态。虽然变态对于我已经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了,但是还是尽量减少它带来的负面影响,用科学来平衡一下。我喜欢天文,最初是因为美学的诱惑。因为那时我是一个唯美而不主义的人。我深深地被天体的绚烂所吸引,我觉得那比任何大自然的美景都更夺人心魄和动人心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不断地找些天文学科普读物来解渴,觉得没有什么比这样的阅读更愉悦的了。高中的时候读霍金的“时间简史”虽然不求甚解,但却一旦拿起,就放不下,比莎士比亚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更让我废寝忘食。我一直自嘲,幸亏自知,知道自己的智力达不到学习天体物理学的高度,所以退而求不知几个次,选择了文学。因为我更清楚,如果我的智力达到那样的程度,我就会在这门学问里走火入魔,会临近疯狂。因为我这人本来就很形而上,如果成天跟宇宙打交道,那就可以登仙了,再不想返回人间。然而我很快乐把它作为一门业余爱好,虽然与数学公式相关的那些东西我搞不懂,但基本的理论我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的空间想象力很丰富,所以读中学的时候几何总是比代数好。
   后来天文能够不断地吸引我,是因为我对无限的向往。无限大,和无限小。理解这两个,中间的就统统迎刃而解。而向往无限的目的是一种生命本体的解答。我觉得玄机就在无限大和无限小里,那是梦一样的谜。天文学是大理性了,可是大理性却通往大神秘。所以我觉得最高层次的对话是科学与宗教的对话,文学不过是个奴隶。我一直在想,大爆炸的前身是什么?宇宙之初是哪里来的?宇宙是否是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然后陷入深深地困惑,觉得这世界上所有的为什么,到尽头都是未知。所以自恋的同时,永远没有忘记过人是在有限性的笼罩下存在的,所以自恋也是有限的,因为它的前提限制了它的高度。我知道这些问题到我死也不会有答案,宇宙已经存在这么多亿年了,人生最多不过百年,如果想参透宇宙,其可笑程度远大于以卵击石。可是只有那些想参透无限的人懂得我的遗憾,一种让人骨子里悲观的遗憾。
   而且在科学里呼吸,反照深植在我脑海中的根深蒂固的人文部分,就会更加陷入困惑。譬如,忽然不明白,由一大堆基本粒子组成的宇宙,怎么会形成一个人类的伦理世界?几根骨头和肌肉组成的人,怎么就有了思想和灵魂?生命真是一个奇迹,大多数人没想过这个问题,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读“红色皇后”理论,关于性与人性的演化,依然觉得进化论是一件难以置信的事情。要说我是从猴子变来的,其让人惊愕的程度仅次于我能变成爱因斯坦。宇宙从哪里来的我不知道,人类从哪里来的我也不知道,最根本的我都不知道,我只有哑然失笑。死的时候,会觉得人生如一场大梦吧,仿佛从来不曾存在过。
   我那些关于星际间旋转的梦,很诱惑,也很让人害怕。这样的梦就是这样的双重感觉。我一个人在黑暗里旋转,而发光的东西都在远方。致命的孤独感和恐惧感从四面八方涌过来,可是远处的光芒是一种极美的东西,总是色彩缤纷,让我觉得希望是有的。有一次梦见自己和卫星、恒星都很近,我在太空中舞蹈,有一次梦见在地球的大气中穿行,从宇宙空间返回地面,有一次梦见在黑洞里旋转,看不到尽头,梦里的黑洞是红色和黑色相间的颜色,很璀璨。那些感觉都是非常真切的,醒来的时候会觉得真正发生过一样。让我总怀疑自己从前是不是一颗尘埃,跟宇宙的年龄是等同的。或许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在时间性以外。
   跟老妈说,不要孩子,是因为觉得生命太苦。这不是简单地因为我缺乏幸福感,或者对人生持悲观的态度。就我自己来说,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从来不曾存在过。所以我也不能保证我的孩子会愿意来到这个世界上,尤其是,当他遭遇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所求不得的时候,会不会埋怨我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如果他也是一粒尘埃的话,就让他继续飘吧,就是不要有思想和意识,因为有限,莫不如选择“无”。造物残忍,天堂、地狱和人间都不好,好的是从来不曾存在。
   以后想做一些超越自私的事业。虽然真正的超越是不可能的,但至少想做一些完全不利己的事业。那样,才感觉自己比尘埃好一点,才对这个世界有一点意义。虽然从这个含义上看,“超越自私”的事业也是利己的。可是就在有限的前提下达到某种无限吧,全力以赴,才无怨无悔。看了太多古往今来的人,看了太多的悲欢离合,看了太多的荒诞和虚无,所以想换一种姿态,换一种行走。想抵抗一些晦暗,看见一点光亮。
   二 也来说点学业
   课程忽然变成十九世纪,甚至二十世纪初,需要在思维上转换一下。从古典到现代,需要一些质变。我其实不喜欢十九二十世纪的文学,没有理由。但是我对现代性的解读却一向很到位,我大学时代最好的论文都和现代性有关。也许我本人就在现代性里吧,不会对自身误读。还是喜欢人类早期的东西,譬如神话,譬如诗歌,譬如戏剧。这三者很贵族,而散文小说都是平民化的东西。还有,我们有一门课专门讲忧郁,让我由衷喜欢。那门课的老师也是我到现在为止唯一喜欢的女老师,课讲得很棒,完全知识女性的气质。她,我偶像老师,还有另一个给本科阶段上课的女老师,曾经说过类似的话,“如果你没读过‘某些作品’,不要感到羞愧。”我听到这些话总是非常感动,因为我立刻联想起在中国,老师对学生总是居高临下的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譬如和这句话完全相反的,就是说要感到羞愧。中学的时候更甚,老师们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一代不如一代”,跟九斤老太似的。所以对人还是鼓励的效果更好,人都有自尊,说不要羞愧,一定赶快找来读了。幸亏这三个老师说的我都读过,虽然当年读的都是汉语打了折扣。
   蹭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和我偶像老师给本科生上的十七世纪的悲剧的课。本科生的课不难,都很基础,但内容都很翔实,是最根本的东西。有些东西非常适合我这个外国人。蹭课的时候送给我偶像老师一个小小的中国结,表达我的赞赏和感谢。跟他约好了过些天讨论我的论文,看看我已经写完的这四十页需不需要改动。看得出他对我的喜欢,因为他发现我上课不是为了考试和文凭,而是对法语文化的热爱,所以那喜欢也是由衷的。
   上学期的论文分数还可以。算是B加了。没什么成就感,虽然那些论文都是我真正辛苦而踏实的耕耘。一年半的专业学习让我面对学业心态异常的平稳和从容,不会因为分数高而大喜,也不会因为某些因素而过分沮丧,更不会跟任何人去比较。我需要的是自己来分析自己的特殊性,需要在文化的换血中找到一个圆与直线的切点,才能自由的呼吸,游刃有余。一年半的学习已经让我具备了基本的研究能力,如果让我做一个法国的专题,我可以把握方向而不会出现大的误解,并且能从异质文化的角度把问题引向纵深。上学期关于小坎伯雷的论文,老师就说我的一个观点是她从来没见到也没想到的,对她来说是个有益的启发。把去年牡丹亭和克莱芙王妃比较的论文和今年的拉罗什富科和荀子比较的论文重新审视,发现进步在于对法国部分的理解明显深入和宽广了,到底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还有一个进步在于去年我不能精细地分辩法国人演讲的好坏,而今年我心里给出的分数几乎和老师给的完全吻合,非常自恋,因为我都可以给大家打分了。
   读金耀基的“传统与现代”,提醒了我中国是在一个传统与现代的转型期。所以难免纷乱,难免良莠不齐。心里却是急切的,想象着现代的中国该多让人向往,对于中国来说又是一个多大的福祉。虽然心里知道,我有生之年都看不到,增添了些许绝望的心绪。中国一个世纪多的沧桑总是敲在我心上,为那巨大的代价心痛着。
   连着三个晚上梦见农奴培。简直如同热恋中的情人。我的农奴培本来就是美女,梦里的她就更加美丽。春天一样的清新,散发着女性的光彩。梦里的我对她是爱情洋溢的,我清晰地记得一个场景是,由于进入备战状态,整个大学都在练兵,训练异常的艰苦。而我娇生惯养的农奴培在这样的训练中痛苦之极。我从国外回来,新奇地看着这一切,抨击其可笑和荒诞。忽然看见农奴培在队伍里经过我面前,我立刻改变抨击的口吻,心中疼痛地说:“让我来代你受苦吧。”我梦见我静静地看着她,什么也不说,那注目的温馨足以让我忘却所有的语言。我还梦见重逢的喜悦,重逢的地点就在大学的寝室里,那温暖如同地下的温泉,很宁静,却日常得可以融化万古的霜冻。虽然这家伙已经很久不接电话了,让我“心生哀怨”,我依然如原初般爱着她。这爱让我明白,有一种母爱以外的爱,是可以不要回报的,也超越占有的。我三年看不见她,可是那份爱没有丝毫改变,甚至与日俱增。此刻,多想像梦里一样静静地看着她,看她忧郁的眸子甜美的笑颜,那种瞬间的满足和爱恋,千金不换。(这一段不敢发表在博客上,要是被其他朋友看见了,吃起醋来,能要我的命。)
   国外的流年就像这冬天的雨水。未来晴天里回想的时候,会如同一场幻觉。然而雨水却是润物的,冬天的雨水更是春天播种的瑰宝。这流年难免一些阴冷的气息,但是缺少了很多浮躁,多了很多沉淀,让人异乎寻常的踏实和充实。该是科学和人文深入对话的时候了,如同海德格尔的哲学那样。要在冰冷的技术工业里找到温暖的诗意,要在宇宙的星际物质中找到远处的灵犀吹拂。舒适的爱,理性的追寻,这在我,是一种完美的现代性,也是现代性给人类带来的深厚的馈赠。所以绝望着,也感谢着。

作者签名:
后青春时代的女人,需要扩大生活的半径,需要提升交往的层面,需要在绿色的精神与生活中沸腾和冷静,需要坦荡无垠的爱和友谊,需要唱着响遏行云的歌声,在优雅中老去。

文坛.百味人生收录   原创[文.浮生杂记]    查看回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