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吊孝(小说)
 
 
三木子  2025-02-26 06:12   收藏:0 回复:0 点击:267          

   诸葛亮吊孝(小说)
  ——历史人物小说系列之十七
  ---
  江风卷起素白帷幔,周瑜的灵柩停在中军大帐前。我望着江对岸零星的渔火,指尖无意识摩挲着竹简边缘。案头烛火忽然爆出个灯花,惊得侍立一旁的赵云按剑而起。
  
  "丞相真要过江?"赵云的声音裹着江涛声,"东吴那帮人..."
  
  我抬手止住他未尽的话,铜镜里映出自己青衫广袖的身影。镜中人的眼尾已有了细纹,鬓角却仍不见霜色。七日前周瑜星陨巴丘的消息传来时,我正与主公在油江口布防。案头那封密信字迹潦草,墨渍在"箭疮迸裂"四字上晕开,像一滴未落的泪。
  
  "子龙且看。"我展开案上帛书,江东特使送来的墨迹尚新,"鲁子敬亲笔作保,言明吊唁期间绝不动刀兵。"
  
  赵云接过帛书时,甲胄发出细碎的金属碰撞声。他眉头紧锁:"可灵堂上埋伏的刀斧手..."
  
  我起身推开雕花木窗,江雾漫进来,濡湿了袖口的云纹。对岸白幡在暮色中翻飞,恍若周瑜当年赤壁火船上猎猎的战旗。那夜东南风起,他立于船头横槊赋诗的模样,与此刻灵前素幡重叠,竟叫人分不清哪边更真切些。
  
  五更天登船时,江面浮着层薄冰。鲁肃在渡口相迎,素色麻衣被风吹得贴在身上,显得愈发清癯。他身后五十步外,程普按剑而立,老将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盯着我腰间悬着的鹅毛扇。
  
  灵堂里檀香浓得呛人。黑漆棺椁前供着周瑜的佩剑,剑穗上暗红流苏垂落,像凝固的血。我刚要举步,两侧白幡忽然无风自动,隐约露出甲胄寒光。
  
  "孔明好胆色。"程普突然开口,声音沙哑如锈刀刮骨,"都督临终前还在唤你的名字。"
  
  我解下腰间锦囊,取出三柱线香。第一柱香插进铜炉时,身后传来弓弦绷紧的咯吱声。青烟笔直上升,在触及梁柱时突然散开,化作九道白蛇游向八方——这是诸葛家独门的测毒之术。
  
  "公瑾兄。"我对着棺椁长揖到地,"亮来迟了。"
  
  第二柱香燃到一半,左侧梁上传来瓦片轻响。鲁肃突然剧烈咳嗽起来,借着宽袖遮掩,他左手比了个"七"的手势。七处埋伏,倒是比预想中少了两处。
  
  最后一柱香将尽时,我忽然以袖掩面,三击棺木。沉闷回响中,棺盖内侧传来细微的机括转动声——果然藏着连弩。江东诸将齐齐变色,程普的剑已出鞘三寸。
  
  "亮有三问,公瑾兄泉下有知。"我转身面对杀气腾腾的东吴众将,鹅毛扇划过灵前白烛,带起的风却让烛火窜高三寸,"一问江东风起时可借?二问荆州之地可托?三问..."
  
  鲁肃突然抢步上前,枯瘦的手指抓住我的手腕:"第三问,可是要问江东儿郎的血可凉?"
  
  灵堂里死寂无声。供桌上周瑜的佩剑忽然铮鸣,剑穗无风自动。我望着棺椁上尚未干透的漆色,想起那年柴桑城外,周瑜执剑划出的那道分界线。他当时说:"卧龙若肯来江东,这剑便是迎客礼;若不肯..."剑锋在青石上迸出火星,刻痕至今犹在。
  
  "第三问。"我拂开鲁肃的手,指尖触到他腕间冰凉的玉镯,"问公瑾兄可曾悔?"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程普的剑彻底出鞘,寒光映得他须发皆张:"竖子安敢!"话音未落,灵柩中突然传来机括弹动之声,三支弩箭破棺而出,却在离我咽喉三寸处齐齐坠落——方才三击棺木时,我已用暗劲震偏了弩机轨道。
  
  鲁肃长叹一声,挥退从梁上跃下的死士。他取下周瑜佩剑,剑锋划过自己掌心,鲜血滴入酒樽:"孔明可知,公瑾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我接过血酒一饮而尽,喉间铁锈味弥漫。江风穿堂而过,吹散供桌上未燃尽的纸钱,其中一片落在我袖上,赫然写着《长河吟》残句。
  
  "他说..."鲁肃的声音突然哽咽,"既生瑜..."

作者签名:
吾如鱼虾,人间如水,无形之钓者常常有之也。

原创[文.浮 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