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四月
 
 
三木子  2025-04-24 05:46   收藏:0 回复:0 点击:18          

   林徽因的四月(小说)
  ——历史人物小说系列
  
  暮春的杭州像浸在青花釉里的宣纸。林徽因站在灵隐寺的九曲桥头,看着雨水顺着垂脊上的嘲风兽往下淌,在苔痕斑驳的汉白玉栏杆上溅起细碎银花。这是营造学社第三次浙江古建考察的第七天,梁思成三天前刚从浙东回来,此刻正坐在韬光寺的竹榻上写信。
  
  "徽因你看,"他把半旧的自来水笔推过来,笔帽上缠着褪色的蓝丝线,"我们在嵊州发现了五代木构的柱础。"宣纸上的墨迹被雨水洇开,洇出他眉宇间跳动的光,"比佛光寺还早三十年。"
  
  她接过油纸伞,伞骨是湘妃竹做的,带着经年累月的包浆。石板路上浮动的青苔浸润了她的缎面旗袍,杏色暗纹被雨水晕染成淡淡的烟霭。转过冷泉亭时,听见导游在给外国游客讲解:"这就是白居易当年修的......"
  
  "不必劳烦。"林徽因摆摆手,吴侬软语比导游更温软,"我们自己看。"她望着飞檐上蹲着的石猴,忽然想起《营造法式》里记载的"藻井"做法。雨水顺着瓦当滴落,在她掌心凝成小小的银河。
  
  那天夜里他们在龙井村的老宅歇脚。梁思成煮龙井,火苗在他镜片上跳动,将他的侧脸镀成暖金色。茶汤在青瓷盏里旋出漩涡,倒映着窗外新发的竹笋。他说起北平图书馆新到的《中国建筑史》稿本,说朱启钤先生总说他们"在断壁残垣里找文明的根"。
  
  "徽因你看。"梁思成突然举起茶盏,"这沫饽是不是像斗拱?"果然,浮沫聚成精巧的莲花,檐角铁马在风中叮当作响。她笑着将茶盏推过去,瞥见他腕间戴着枚白玉镯子——那是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刊时,张恨水送他们的纪念品。
  
  徐志摩忌日那日,孤山脚下飘着细雨。沈从文送来新译的《夜航船》,扉页上夹着片金黄的银杏叶。金岳霖抱着洞箫从苏堤走来,箫管沾着湖上的烟水。林徽因站在西泠印社的碑廊下,看着雨水在"印学源流"四个字上织成帘幕。
  
  "你听这个调子。"金岳霖忽然吹起《阳关三叠》,洞箫呜咽着穿过雨丝。她的手指无意识抚过旗袍盘扣,想起那年剑桥河畔,徐志摩的诗句也是这样穿透雾霭:"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黄昏时分,灵隐寺的方丈送来鎏金铜镜。镜背铸着飞天,手持莲华,镜面却蒙着层薄灰。"说是唐代的东西,"老和尚捻着佛珠,"施主若是能破这劫数......"
  
  当晚梁思成带回一捆榆木构件。月光漫过书桌时,那些带着树皮肌理的木料在他手中拼合出斗拱的雏形。林徽因端着咖啡杯过来,看见他鼻尖沾着木屑,像年画娃娃脸上未擦净的金粉。
  
  "你看这个昂嘴翘首。"他把榫卯结构指给她看,"跟佛光寺东大殿的一模一样。"窗外的紫藤花忽然开得惊心动魄,垂落在他们相握的手背上。她忽然想起那面铜镜,或许真正的秘密藏在镜中人未说完的话里。
  
  晨雾散尽时,营造学社的汽笛声从钱塘江传来。林徽因把日记本塞进行囊,墨迹未干的纸页上写着:"四月,杭城烟雨,访古归来,恍见千年木构仍在檐角低语。"

作者签名:
吾如鱼虾,人间如水,无形之钓者常常有之也。

原创[文.浮 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