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砺赢来翰墨香
jlyjlwh200
2004-07-04 17:51 收藏:
8
回复:
4
点击:
2276
“千回百转几十程,溢砚心酸泪满衫,世人谁解其中味,痴笑素笺不换钱“。这是李柏秋的心声,也是他多年磨砺的体会,更是他成长艰苦历程的真实写照。
立志翰墨
李柏秋的童年是悲凉的。可以说没有什么辉煌耀眼之处,有的只是寒酸和凄苦。他出生在永吉县旺起镇四间村。这是一个深山老林、交通闭塞、与外界很少交往的地方。这样的偏僻山村环境不会给他带来更宽的眼界,可却留给了他朴朴实实的生活、真实的自然美、扎扎实实的功底。
当他刚刚四岁,真正懂得需要母爱的时候,他的妈妈却撇下了他。踏上了去往幽冥地府之路,留给他的则是混浊的天空、没有染上颜色的木棺和随风飞舞的纸灰。
孤独啊,孤独到只有一个残疾的父亲、年老体衰的祖父和相依为命的姐姐。奶奶的娘家倒人丁兴旺,是远近闻名的“张家大院”。父亲过去曾就读于吉林市商业学校,写得一手好字,每到旧历年底,总要到张家大院去给他们写春联。年幼的李柏秋自然每次都要跟随父亲。
年岁渐长,看着父亲那洒脱流畅的字迹,使他羡慕不已,不管张家娃如何拉他去玩、游戏如何出新都吸引不了他。他坐在父亲身旁,目不转睛地观察父亲写字的姿势、运笔的规律、磨墨的方法、蘸墨的程度,到后来竟学着爸爸的样子写了起来。
从那时起,李柏秋爱上了书法,也爱上了画画。并且达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别的孩子课余时间做着多种游戏,可他却全部用来写呀画呀。除了书法能得到父亲的指点外,画画就只能凭自己的想象。家境窘困,缺吃少穿,又哪里买得起更多的资料呢?
那还是他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发现一名同学有《西游记〉的插图小页书。不仅画上的人物栩栩如生,上面的题字也美极了。他太羡慕了。每天都用极贪婪的目光看着那名同学揣进掏出。
自己怎样才能拥有这样一本书呢?李柏秋开始动脑筋了。一次机会来了,他过生日了,父亲给他买了一块月饼,煮了一个鸡蛋,他多么想吃呀!但他并没吃,他拿到了学校,用一块月饼和一个鸡蛋将《西游记》小页书换到了手。
他简直惊喜若狂了,像得到奇珍异宝一样两宿没睡好觉。白天一有空就照着图画起来,晚上放在被窝中生怕失去。
画呀画呀,一气就画了十遍,凭着他那天赋,从设计到画面,直到题字,真可以说达到了乱真的地步。屯里的叔叔大伯都夸他画得好,李柏秋也喜滋滋地闭不上嘴。
画到后来,家穷得再也买不起纸了,他只好将自己的画由过去送给同学改为卖给同学。五分钱一张同学们乐于买。赚回几元钱解了李柏秋燃眉之急,他画写得更起劲了。由画小页书发展到画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房屋、家乡的土。但是山沟的天地毕竟是太窄小了,他所熟悉的只是家乡那一方土地,画来画去就再也没有画的了。
但是,一次意外的小小活动却令他惊讶不已了。那是他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姐姐考入了省属师范学校。要走了,姐弟情深,弟弟一小失去母爱,长到十四岁,还未出过门。领着弟弟出去玩玩吧。姐弟来到了当时公社所在地旺起,当时旺起还充其量是个大屯子,有三两座砖瓦房,可这对于从未出过门的李柏秋可长了大见识,简直眼花缭乱了。他似乎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商店、摊床、砖瓦房,令他目不暇接,他惊讶原来天地还这么大。他什么都不顾了,马上从兜中掏出画笔坐在路旁勾勒起来,直到姐姐来拽他,他才醒悟过来。这第一次出门给他的印象太深了。回家后他就喋喋不休地给爸爸描述着,慈祥的父亲抚摸着儿子的头说:“孩子,旺起在咱中国不过是很小的地方,我们国家好大好大,要比旺起不知好上多少倍。你好好学习吧,将来会看到祖国更美好的地方。”小柏秋更惊呆了,他简直不知世界这么美好,过去从图中看到的只以为是天堂,原来我们人间比天堂更美好。
打那,他练画、写字的劲头更足了。决心用自己的这支笔将祖国大好河山描绘。 他甚至想自己将来成为画家、书法家。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冲破了李柏秋的迷梦,他失去了继续升学的机会,被欢送“回乡闹革命,扎根山村作新人。”他当时心灰意冷,扔 下了笔、拿起了赶车鞭、扶起了犁靶、举起了扬锨、操起了点葫芦......二年中他什么都不想啦,只是拼命地干活、挣分,幻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一下家庭状况,让饱经困苦的奶奶、爸爸享一点福。他把土地当成了战场,无时无刻不在奔忙。累他不怕,苦他早已尝惯了。二年多来各种农活无不精通,还曾连续两年被评为公社先进共青团员。
1971年,旺起公社成立了文化站,领导们没有忘记四间这个执著追求书法、绘画的小伙子,将他调去文化站作了站长。李柏秋面前又展开了新的蓝图。
写到这里,我特别提醒大家的是:决不能忘记历史上很多人物,都是失意时才立志发奋、而创造了流传千秋的业绩。如果李柏秋只是在旺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概也就是如此了。公平地说,这时李柏秋,无论书法,还是绘画均属一般水平,如果没有外界的一次强有力的刺激,他也很可能满足在已有的成绩上而沾沾自喜了。
那是1972年的事情,李柏秋被县里抽调,在乌拉街搞“打倒复活日本军国主义”展览,尽管他已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总是不能令人满意,一位文化战线的老同志对李柏秋当面进行批评说:“你看你写的,画的,这个水平能行吗?我看你一辈子也写不好字。”这些批评的话语刺痛了李柏秋的心,也给他敲了警钟,他深刻地反省自己。是啊,自己以为几年来的字、画已经不错了,因此放松了练习,可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要奋发,我不练出个样子来就不吃文化这碗饭。
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李柏秋涌出了无法遏制的决心和毅力,在文化艺术上他要重新起步了。
他把自己当作根本不会书法的小学生,找来柳公权的“玄秘塔”楷书字帖,把拣来的废书报、包装纸装订成本子,揣在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练。下乡蹲点,白天歇气时在田间地头也用手指或树棍在地面上临摹,摸索“如锥画沙,如印之泥”的真谛; 晚间在老百姓家放个炕桌,面对先贤的珍品,无数遍地临写,一练就是半宿。就这样,有时练得眼发花、手发麻,光是柳公权的楷书就练了三年,临摹了100遍,基本达到了形似。
而后又开始练怀素的《自叙》帖的狂草体,千多字的自叙体文能够的达到“临背”的程度。不仅练字,还从《怀文》中领略了不少书法的精要。接着什么颜真卿、米芾、孙过庭、王羲之等各朝代书法家的字帖他全部临摹过。所临字帖达百册之多。
他把别人用于娱乐的时间都投入到了书法绘画中,节假日、晚间更成了他练习的宝贵时间,经常是练到月上中空或旭日东升。一次他太困乏了,就伏案到天亮,早晨小姑娘瞧着爸爸乐得直不起腰,忙对镜子一看,满脸上点缀着墨汁,快成了京剧中的黑包公了。看着自己的形象,他还诙谐地写了首诗:“慕阑幽品黑染白,展卷通宵自敞怀;满桌珠玑辉映壁,骄阳似火入眼来。”
他脑子里装满了字与画,吃饭时构思、走路时构思,有次几乎酿成大祸。一次他刚从长白山回来,准备创作一幅国画,参加吉林市展出。他骑着自行车正赶上天降大雨,遥望高山,身淋瓢泼大雨,眼前仿佛出现了长白瀑布。正当他陶醉于意境之时,一股巨大的冲击力将他甩出了十五米之外,起来一看,才惊醒,原来是被对面来的一辆马车撞了,吉人天相,幸好没有受大伤。
正因为李柏秋对艺术始终不渝地执著追求,多年来他集众家之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用吉林市著名书法家金意庵的话说,叫做:“能融诸家法,自有面目,国画大气,洒脱,气象高华。”著名书法家李志敏赞扬李柏秋说:“君书结体独特,洒落而凝重。”
立根溯源
李柏秋的成功之秘不仅在于他的刻苦,更重要的还是他所走的是条正确的路。这就是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在自己的创作中从不脱离生活这一溯源。他从大自然的美中、从人们的生产斗争中挖掘到了创作的素材,找到了表现生活渊源。生活同时也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力量。
早在家乡参加生产劳动和在文化站工作期间,李柏秋就细心地观察生活,农村的风土人情、婚丧嫁娶、劳动生息、山山水水、五谷六畜、花草树木都收入了他的写生素材中,他的笔端触及了生活的各个角落,哪怕生活中的小小题材无不在他的笔下生花。但是他决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他知道世界之大,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太多了。因此,在创作中经常不断向别人请教。
一次他以松花湖为题材搞了一幅创作,辽阔的江面上,一艘小船顺风而下,帆画在了桅杆后。他妻子小时生长在江边,看了他的画后说;“你这帆画得不对,船帆应在杆前才能被风吹得鼓起来前进,这个方向画得正相反。”李柏秋听到妻子的指点后,马上改了过来。这些创作中的教训,促使他一刻也不敢脱离生活,而且寻找各种机会深入更为陌生的领域中,以积累更多的创作素材。
时间移到了1981年,10月深秋,李柏秋带着两个画友来到了吉林市的风景胜地松花湖。晚间住在湖边一个临时搭起的小草棚里。深秋的夜风萧瑟,再加上他们没有带行李,冻得直哆嗦,只好在湖边拣些干柴生火取暖。躲藏在草丛中还没有冻死的大蚊子嗅到了人味,也时而出来骚扰他们。没有做饭的地方,他们就求附近住户的一个老头给他们去买玉米面大煎饼。困难对于追求艺术的人根本就不算什么,他们所看到的只是美丽的山河、创作的甘甜。
你看那巍峨的一撮缨山脚下,帽砬子石边,湖边已窄得像一条河,可是水流湍急,山势陡峭,渔船穿峡而过,真乃是好一派富丽的渔家景象。再看那夕阳,火红火红,照在上游玉脖子江面上,麟光闪耀,天水相接……这一幕幕、一簇簇、一堆堆、一块块,哪个不值得一画。从太阳出来动笔,到日落西山为止,一画就是八天,完成了40余幅写生。
当他满怀胜利的喜悦,走回家门的时候,见到的是一把锁。好心的邻居赶忙走过来告诉他,孩子得了重病,已去吉林市住院了。当他赶到医院时,孩子刚刚脱离危险。望着妻子微含幽怨的目光和孩子可怜巴巴的面容,他的心酸了。
1981年9月,一次写生的机会又来了,吉林市群众艺术馆组织部分作者去长白山写生。外五县的名额只有一个人就是李柏秋,他像得了什么似的,扔下家中的活计就上路了。这次更令李柏秋大开眼界,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在离长白山100里处,美丽诱人的风景就将李柏秋迷住了。这个地方叫二道白河,簇立着最著名受保护的美人松。树干高达30多米,婷婷玉立,而且树干上绝无枝杈,树皮如美女的肌肤一般细腻。仰头望顶,枝叶繁茂,郁郁葱葱,真乃阿娜多姿,像个美女头。面对这种美丽的景物,李柏秋情不自禁地掏出画笔、支起画架,一幅又一幅地写生被他完成了。他凝视着美人松,脑海中又涌现出许多字体,如“千”字与美人松多么相似乃迩,于是意念顿生,随手望树挥毫写下了几个大字,比平时苍劲有力得多,这使他又悟出了书法的特殊规律。
第二天,他们来到了长白山顶,站在天文峰上,宛如置身浓雾沧海之中。四周雾气笼罩,云雾中隐约可见的是茫茫林海。看天池,简直如玉般的碧绿晶莹,将军峰、白云峰、青石峰、龙山峰、观棋峰……,16座山峰均呈玲珑剔透,如玻璃般光滑平静,眼前呈现的仿佛玉宇仙阁和海市蜃楼。
这令李白秋更陶醉了,他没有急于动笔,他要详细地观览,仔细斟酌。他要将这些美丽的景色都吞到肚子里,像老牛一样反刍,在心里细细品味,然后再出成品。他理了理思绪,一个题目一个题目地确立、一幅幅地构思。在又一个8天实践中,他就完成了25幅写生习作,在吉林市美协、吉林市群众艺术馆联合举办的“长白山写生画展”中展出了15幅。其中《长白飞瀑》最费心思,这幅画落差68米,水下如云,用什么手法表现才更能逼真?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启发了他,使他较好地完成了创作,在画展中最受好评。
正由于李白秋在书画创作中注意了挖掘生活,而生活也没有亏待这个忠诚的文化战士。也正是生活给了他创作的源泉,给了他艺术的乳汁,也使他成了植根于生活和人民群众之中的较为成熟的农民业余艺术家。
春色满园
李白秋在提高个人的技艺中,他经常想的是不能只为提高个人技艺而努力,更重要地是如何培养更多的人才,使绘画书法艺术成为一种工具,从而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为活跃人们的文化生活而增添光彩。他不仅这样想了,他更是这样做了,而且还做得很出色。
那还是刚调入文化站不久,就在党委领导下,成立了全县第一个“书法学习会”,定期给干部和业余骨干讲书法史、书法技艺等。还组织了部分同志到外地参观书画展。这一系列活动诱发了不少同志学习书法的热情,甚至在全公社掀起了一个学习书法的小高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了书法学习会,书法技巧不断提高的人愈来愈多。县里发现后,专为旺起书法学习会出版了两期会员作品集,《江城日报〉还发了《松花湖畔翰墨香》的报道,这些就更激发了李柏秋的干劲,他对“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一绝句的深刻寓意理解得更深了。
为了使书法绘画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他还在辅导青少年书法绘画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从而培养了不少人才。
在旺起文化站时,他的周围就聚集了一群中小学生,他经常利用晚间在自己家里辅导他们,使不少学生打下了深厚的根基。学生夏金江家在农村,学习成绩不够好,家长的唯一心愿就是希望孩子能学个一技之长。于是夏金江就找到了李柏秋。面对一点基础没有的夏金江,李柏秋没有嫌弃;而是循循善诱。先从楷书入手,教他打好基础,定期留作业,反复修改,经过努力,终于使夏金江的书法绘画均达到了一定水平,李柏秋调出文化站后,他接了班。
在县文化馆工作期间,李柏秋除了完成馆内辅导骨干任务之外,还承担了辅导口前第一小学美术活动班的任务。在辅导中,他耐心地教给孩子们要领,使不少学生毕业后走上了美术工作的道路。几年中经他辅导的学生数以百计,其中有30人的作品在全国、省、市、县展览中获奖,有的还被送到国外展出。小学生李劲峰被著名艺术家称为“未来的画家”。
李柏秋把培养青少年当成自己应尽的责任,尽管他的生活并不富裕,可是不将自己技艺当成索取的资本。一次一个学校准备利用假期办10天美术培训班,以700元劳务费的价格去请李柏秋讲课,李柏秋却坚定地表示:“课我要讲,可钱我不能收,培养后一代人人有责。我尽力量是应该的。”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将工作拿到晚间,白天抽出时间去讲课(那时就是这么讲究,现在我看拿钱也不能算错)。
在培养人才上他十分讲究创造性,竭其心志在填补县内空白上下功夫。在文化馆工作期间,他就成功地举办了全县有史以来没有办过的中国山水画培训班。尽管在办班中困难重重,可他还是坚持办下来了,缺少经费,他与同事们筹集,没有场所就用办公室,终于为全县培养了一批国画的业余骨干。
李柏去于1987年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吉林分会;1990年4月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不断前进
李柏秋书法绘画水平,得到了社会的承认,曾有近200余幅的书法、篆刻、国画、摄影和散文作品在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发表。有2幅作品被收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编辑的《中国艺术书法大成》;8幅作品被新加坡、意大利、日本、朝鲜等国际友人收藏;5幅作品参加全国“米公杯”、“书圣杯”、“建国四十周年”等国际书画展,并获奖;1990年“藏异书、收古画,乃吾雅志”一幅行楷作品参加南韩“现代美术作品大赏展”(国际),获了奖。
面对众多的荣誉、评论和赞扬,李柏秋从不飘飘然,他经常思索的是艺术作品中的不足,他眼睛盯住的是更远的前方。他仍旧认真地对待每一幅作品,苦苦地构思和斟酌。如被收入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青年篆刻家作品集》中的六方作品,不仅体现了李柏秋卓越的智慧、高超的技艺,更凝聚着他劳苦的心血。
1990年初,当河南美术出版社的征稿一发,李柏秋马上用业余时间投入创作。
他先确定内容,经过反复思索拟出“百年树人”、“中流砥柱”、“以改革精神开拓计划生育新局面”、“风鹏正举”、“沧海横流”、“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六条内容。
之后开始画稿,就是这短短的几十个字,就费去了他一个多月的时间,为了搞准字体,他反复印证,查阅了《书法大字典》、《四法书法字典》、《金石字典》、《康熙字典》等十几部字典,进行反复对照、研究。在六方作品中,除了一方是隶书外,其余全用篆书,尽管篆书体他已了如指掌,在作品上他也从不含糊,又翻阅了多种版本的大、小篆,金文,石鼓,钟鼎,甲骨等,从中选取最佳篆体来更好地表现内容。
他为了使自己的创作成为精品,在画稿中细心地用叶筋笔设计着各种式样,每方作品的内容都写出很多张,如“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一方作品,他竟草拟了21幅;然后挂在墙上,自己反复对照琢磨,从中选出最为满意的一张,才将印稿上石。
他经常选用的印石多数为青田石、安绿石、寿山石等。印稿上石后,就剩最后一道工序了,那就是篆刻。那些日子,他手持篆刀每天都到深夜。一次篆刻声惊醒了熟睡的老父亲,睁眼一看,见儿子还在聚精会神地埋头刻着,就对儿子说:“追求艺术,也要注意身体呀!”
“是的,爸爸,我就要刻完了。”李柏秋头也不抬地回答。
不一会儿,父亲又出了声:“柏秋,方才我在梦中听到篆刻声如打鼓声一般,我有一种预感,大概是庆贺之鼓,你一定能中奖。”
李柏秋听到父亲的话,心里热乎乎地,是啊!老父连做梦都希望自己中奖,这不是对儿子艺术登上更高一层的一种渴望吗?第二天,他回忆起晚间的事情,草成一首七绝:“孤灯夜半奏石刀,百转千思意如潮;梦里高堂闻惊鼓,印成正值月洁皎。”
每年春节都成了他创作的黄金时间,1989年春节,他利用5天时间临摹了10米长《溪山清远图》和3米长的《华山图册》。1990年春节,每天带着感冒坚持临帖1200字。
人生苦短,转眼李柏秋在艺术道路上已经苦苦地探索了20个春秋,占去了他所有的业余时间,几乎很少有闲暇和娱乐,只有出去采风时,才能欣赏那高耸而险峻的山峰,倾听鸟儿欢乐的歌声。
在这个时候,习习的微风吹来,重新把黑土地孕育的儿子头发梳理,使他更加清醒地向既定目标走去,有人赞扬李柏秋是“永吉的一代风流才子”,他谦虚地答道:“不!,我只不过是黑土地的耕耘者。”
1990年
被
文坛.浮 世
收录 原创[文.浮 世]
查看回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