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46)--筑巢垒窝
 
 
jlyjlwh200  2005-01-05 07:48   收藏:8 回复:13 点击:6153          

   2005年元月5日
  
  一个住所,既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能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家庭经济的积累,人们就会对住所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温河居室的地面是公家盖房时给铺的红砖,比起温河过去住过的茅草房中的泥土地已经有了天壤之别。
  但是由于屋地面比外面地势低,所以地面严重返荫,总是呈潮湿状。对人的身体极为不利;再加上砖面未经加工磨平,地面很不平整;而且这时人们也开始青睐水泥地面了。
  于是,在1981年的夏季,温河改造地面的计划开始实施。这对于手中无任何权利而又无经济基础的温河来说,应该是个艰巨的工程了。
  先是去河沿冒着酷暑拣拾河卵石,找汽车拉回来,铺在地面上,使地面足足升高了20多公分。
  之后,又光着脚到河里捞沙子,足足用了两天。
  水泥只好用钱买了,那时水泥不贵,5元多一袋,花了不到50元钱。
  老朋友王维林热心地找来三名瓦工,在一个周日就开始了打水泥地面的工程。
  大屋地面一打完,温河一看遭了,这是什么水平啊?水泥面抹得高低不平,更没有光泽。
  王维林是好心,可是他在农村住,眼中的高手只不过是农民中抹泥墙的高手。这种高手的水平还不如温河自己抹了呢。
  于是温河借口劳动量太大,让大家休息一下,只干了大半天,请他们喝了一顿酒,就打发走了。
  温河一想,还是自己动手吧,找来一块直木板做量尺。细心地将水泥面抹平,等到半干时,在面上撒些干水泥,用泥板子来回擀,水泥浆出来时就停止了,干后水泥面就光滑了。
  水泥地打出来后,温河一看,比请来的高手抹得不知强多少倍?心中自豪感油然而生。
  接着将质量差的屋地上又抹了一层水泥,慢慢地擀出光来,最终还是用自己的双手完成了改造地面的任务。
  到县城后,由原来烧柴改成了完全烧煤,开始很不习惯。厨房内搭的是炕炉子,炉子的烟通过炕出去,炕就热了。
  每天做饭前都要将煤灰从灶堂中掏出来,灰飞得满屋都是,卫生可想而知了。
  灰掏出后,在炉篦子上放好引柴,引柴上放好块煤。点着后就得耐心地等待了,媒着起来就得半个多钟头。每顿饭没有两三个小时是吃不到嘴的,正常情况下,吃完晚饭收拾完就得将近10点来钟。
  后来温河在工农教育股时,股里卖了点书本,挣了100多元钱,股长贾绪田就给大家安排了一下生活,每个人买了一个35元钱的小鼓风机。
  这下可好了,做饭时间大大缩短了。
  正当温河沾沾自喜时,有一天几乎酿成了大祸。那天温河正做着饭,只听屋内“砰”地一声巨响,温河赶忙到屋内一看,炕面子崩塌了,砖头土块屋内飞扬,弄得满屋子都是。
  原来是鼓风机吹的劲大了,火借风威,风助火势。一股巨大的气流冲进炕洞,将炕面子绷开了。
  多亏妻子和孩子们还没回来,不然在屋非被砖头土块砸伤不可。
  平房内虽然有两铺火炕,可是由于本身不保温,冬季温度太低。最冷时,室内的温度只有四五度,妻子穿着两层棉衣晚间在家备课还冻得直哆嗦,手指僵硬。
  这时不少人家开始安土暖气了,都是自己找几段铁管焊成圈形的小锅炉,放在灶堂内,不用单烧,做饭时小锅炉里的水就烧开了,顺着管子流到屋内的暖气片中,使屋内的温度升高。
  开始,温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家安,因为自己拿不出那100多元钱。后来大舅哥在烟筒山花30元钱给买了三片旧暖气片,温河也开始张罗安土暖气了。
  只有暖气片是不成的,还要有六分管、弯头、铁箍等。这些买下来也得五六十元。温河还是掏不出这些钱。致使暖气片放了好长时间安不上,郝师傅是水暖工,听说了这件事就给温河拿来些零件。
  就这样,在大家的帮助下,温河终于在大室内将暖气片安装上了;小屋内的火炕扒出去了,贴西墙搭了个火墙。
  水套炉安在了小屋炉灶底下了,点着炉子,暖气就热了;而且整天热水不断,洗脸刷碗都方便了。
  可是平房毕竟是平房,费了不少力气,屋内的温度只升了三四度,最高时室内温度也不过11度。人在屋内,仍然冷得很。
  又过了二年,温河下了决心,又买了三片暖气片,加在了大屋。而且将简式的水套炉换成了铁炉式的水套炉,这个炉烧起来可比原来的热多了。
  通过这两项改造,火墙热了;暖气片热了。大屋的温度达到了15度,小屋的温度达到了18度。直到这时,温河全家才从寒冷中解脱出来,但也整整冻了5年。
  1982年,电饭锅和液化气悄然兴起。单位搞福利,每人发了个电饭锅和一个液化气罐。这时人就开始分三六九等了,没权没势的单位公然给分了个装10公斤的小罐,有权有势的分了个装15公斤的大罐。
  那时人都老实,谁出那个头,好像自己斤斤计较似的,给啥算啥。
  这样,天暖时,基本不烧炉子了。用电饭锅做饭;液化气做菜。但火炕长期不烧,炕洞子返潮,冬季就无法进火了。而且此时家庭中兴起了睡床的风潮,纷纷扒出了火炕。温河也就把剩下的一铺炕扒掉了。
  床是买不起了,花了70元钱买了一个长条沙发。白天放起来坐人;晚间放倒当床。又将那两个小木柜从仓房中请回来,放到小屋内给儿子做了床。
  屋内改造基本就绪,建设家园的重点就转移到了室外。
  教育局的家属房盖了两栋,共计住了12家。除温河外不是有权势的,就是老同志,工资比温河高很多。因此家家都盖起了砖瓦结构的仓房,只有温河那个茅草仓房还像狗窝似的在那随风摇曳。
  可是,盖个仓房可不像改造个地面那样简单,光砖就得几千块。没有个三五百元钱,休想盖起来。
  教育局长雷云根见温河工作能力强,每天干劲十足,很是感动。听说温河连个仓房都没盖起,十分同情。正赶上教育局改造锅炉房,原锅炉房拆除,不少旧砖都用不上了。
  于是雷局长下令,旧砖不许任何人拿,全部送给温河盖仓房用。
  温河夫妻利用公余时间,从扒出的旧砖中挑出5000多块能用的砖,拉到家中,解决了盖仓房的最大问题。
  王维林又帮忙送来了水泥和砂石,所用木材都是从烧柴中挑出来的,也就是对付着用。
  料备齐后,温河请来了局内10几名同志,恰好有两名同志会瓦工活,负责砌砖;其余的人挑水的,和泥的,搬砖的,各尽其能。
  只用一天,仓房就簇立起来。
  温河买了酒菜,在家做的午饭和晚饭,酒足饭饱后,大家满意地离去。
  剩下些零活,如房顶盖瓦、钉窗户等都是温河自己完成了。
  院内虽然搬来时修了甬路,但是院子始终低于院外的路面,下雨时,水就积在院内流不出去。
  温河就将搭仓房剩余的砖头瓦块,全部铺在了院子里,不足部分又去拣了点。院内不仅不存水了,而且平整干净了。
  温河在这个屋子住了8年,应该说改造了8年。1987年温河搬进了县城第一座暖气搂,终于结束了筑巢垒窝的使命,开始了比较幸福的生活。
  

文坛.浮 世 收录   原创    查看回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