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48)--这样的日子很满足
 
 
jlyjlwh200  2005-01-07 09:14   收藏:8 回复:14 点击:5848          

   2005年元月7日
  
  粉碎“四人帮”后,党的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物资也开始丰富起来,但是人们的生活提高的幅度还不是很大。
  温河两个人的工资还不到一百元,四口之家的生活只能用“维持”二字来形容。
  夏季穿的衣服也就是两三套。温河也按照当时的习俗,总是戴着有遮的夹帽子,浓密的头发理着圆头,显得精神奕奕。
  冬季人们都要穿棉袄棉裤,温河经常在棉袄外穿上的确良的袄罩。后来就套的卡中山服了。县毛毯厂厂长是温河的好友牟洪文,恰巧厂子有毯子头贱价出售,温河去买了几块。用毯子头做了个半截大衣,面是涤纶的,穿起来既暖和又利索。
  头上仍然戴着已经戴了近十年的棉帽子。这个棉帽子是1973年买的,因为那年冬天特别冷,从太阳到南响水需走三里的路程,尽管手头很紧,还是下决心买了这个皮帽子。花了十八元钱,毛是羊剪绒的,尖顶,在那时已经属于高档次的了。天特别冷时将帽底下的带再系上,温暖无比。
  有一天,温河将帽子放在办公桌上,自己去上课,结果不知哪位有意还是无意将帽子推到了火墙上,帽子前帘上的毛烙掉了一大片,看起来十分不雅。温河心疼得直蹦,可在办公室中又能说什么?
  回到家妻子只好将小帽耳上的皮毛拆下来,镶到了烫坏处,总算可以将烙坏处遮盖上了。这个帽子一直戴了十五年,到1986年才下岗。
  温河又花四十元买了个平顶剪绒的棉帽子,可天气变暖,这个帽子买后,温河直到现在,冬季再也没戴过棉帽子,这个帽子一直在柜子里睡觉,一睡就是十八年。
  搬到县城后,主食仍是以大米为主。每年单位分400斤大米,自己求朋友再用粮票换点。
  年初都得将1000斤大米运到家存着,因为平时市场没有卖米的。供应粮只买细粮,粗粮的指标都起了粮票。
  米的保存是很困难的,尽管住屋再狭窄,大米也得放屋里。放在仓房内不是被贼偷;就是喂老鼠。
  夏季米很难保存,平房湿气大,每到盛夏大米非生虫子不可。一种是小肉虫,用肉眼很难发现;另一种是小黑虫,把米放到桌面自己会爬走,但有的也很顽固,藏在米内不出来,做好饭才发现,有些令人作呕了。
  每顿做饭都得认真挑几遍,生怕虫子漏网。后几年有了经验,将生虫子的米拿到磨米房再磨一遍,虫子全没了;可是虫卵难磨没,过了半个月,虫子还会生出来,还得去磨。
  现在可没有存那么多米的了,市场有的是,现吃现买,省去了多少麻烦?
  夏季吃蔬菜市场上没有卖的,都由公家的副食商店卖,菜很少也不新鲜。
  冬季好一些,但主要是自家存储的白菜、酸菜、萝卜、土豆这四大样;想吃新鲜蔬菜是很困难的,因为商店中根本就没有卖的。
  温河每年都淹两大缸酸菜,足有1000斤;大白菜300百斤;土豆200斤;萝卜100斤。
  那时的人特别能吃,温河家只不过两大人两孩子,1000多斤大米还要买几百斤面,竟然接续不到新粮下来;冬储菜吃得干干净净。
  现在两口人在家,一年200百斤大米,100百斤面足够了。冬储菜也就是一小缸酸菜,50斤土豆、50斤萝卜而已。
  想想也难怪,那时副食太差,油水也小。除了年节,平时就是来客人时,能买鸡或鱼吃;一般情况鸡鱼是不能问津的,粗菜淡饭就吃得格外多。
  但比起乡下时的生活意经大不相同了,一入冬就可买些猪肉,熬酸菜放上猪肉那就别有一番风味了。
  温河小时在老家时,生产队年年西瓜黄瓜下来时,可以成天吃。可到永吉农村居住十年,说起来可怜,夏天西瓜、甜瓜没吃到一个;只是李子、海棠下来时,可以买一些吃。
  搬到县城这些年,最大的变化就是水果逐渐多了,平时吃得还是不够多;年节时总是买一些苹果、冻梨等,更多种类的水果还是很难看到。
  夏季西瓜、甜瓜等照样看不到,其它水果种类也不是很多。
  这个时期最大的变化是文化生活上了一个台阶,乡下时一年看不到几次电影。看电影都是露天的,夏天挨蚊虫叮咬;冬天最难受,冻得浑身筛糠,手脚生疼。但看电影可是大事,一来电影,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热闹非凡。
  记得有一年,温河在太阳住,听说县剧团来大岗演出二人转拉场戏,这就轰动了全公社,人们不惜跑几十里地纷纷赶去观看。温河也有几年没看到戏了,也高兴地同社员们一起,步行了15里路前去看剧。
  偏赶上阴雨刚过,道路泥泞,一走一滑,但是也没有阻挡住温河与大家看戏的兴致。
  温河搬到县城已是粉碎“四人帮”后的第四个年头了,文艺开始复苏了,文艺的春天到来了。由样板戏的一花独放,一改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放映的影片主要是“文革”前拍摄的,如《刘三姐》等;人们多年不见这么好的影片都入了迷。
  县城只有一所电影院,演出新影片时,场场爆满,要想看到电影,还得去走后门。
  文化局人事股长是温河从大岗子介绍来的,感情自然不一般,每当有新电影放映,他就将电影票送来。温河三天两头晚间就带领妻子儿女去看电影,成了生活中的最大乐趣。
  印象最深的是《少林寺》刚上映,电影院为了赶场,凌晨两点才将片子调来。温河一点多钟就领全家人来到了电影院等着,第一次看这么精彩的武打影片,还是彩色的,真是大饱了眼福。
  提起那时的家务仍然是繁重的,妻子随着先进证书的增多,工作更加卖命。县极、市级、省级先进证书的级别越来越高,卖命的程度也不断加深。工作也总是干不完的干,经常八九点钟才回家,这就给温河增加了极大的家务负担。
  机关的工作虽然有时会贪黑,但一般情况下还是按点上下班。
  温河每天先到家,总不能等着妻子回来做饭吧,更何况到点孩子不吃饭也受不了。因此不知从何时起,晚饭就历史地落到了温河的肩上。
  妻子的工作越干越欢,成了中学高级教师;后来还升了官,先是做教导主任;后又当了副校长。抓教学更忙,周日假期也很少休息了。也因此不知从何时起,洗衣服的重任又历史地落到了温河肩上。
  搬到县城后的这三五年,温河的日子就是这样过着;没有更多渴望,没有更多追求,只希望能够随波逐流。而充满夫妻身心的,就是各自的工作。干好工作是他们最大欣慰;取得好成绩是他们最大的幸福。至于个人得失想得却是很少很少。
  

文坛.浮 世 收录   原创    查看回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