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51)--水陆兼程去取经
 
 
jlyjlwh200  2005-01-18 10:29   收藏:8 回复:10 点击:5841          

   2005年元月18日
  
  1979年,职业学校开始露头,一些地方又开始恢复了“文革”前的农业中学。
  “文革”前的农业中学,接收的对象是从考不上普通中学的学生中,按比例录取的部分学生。
  学生在校实行半农半读,即一半时间学习文化课,一半时间种地。
  “文革”后的农中如何办?对于县教育局来说是个新生事物,决定派人去外地考察学习。于是在全县试点建立农中的任务就落到了温河的肩上。
  建立农中的第一步就是定好点,在哪里建?谁愿意建?因为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中,农中是不正规的,是“土八路”,所以没有公社愿意承担这个任务。
  正在为难之时,五里河子公社教育组却对办农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主动找上门来,要求批准他们在鸦雀大队学校建立一所农业中学。
  局领导研究决定,同意五里河子公社搞试点,然后再考虑在全县推开。并责成温河带领五里河子公社教育组和鸦雀学校的校长出去参观学习。
  经查找资料,感到山东省曹县梁堤头公社农中办得有声有色。
  于是在六月下旬,温河带领五里河子教育组长丁文俊和鸦雀学校校长汪洋踏上了去山东的取经之路。
  确定的路线是水陆兼程,从吉林市坐火车到大连,从大连坐船到烟台,从烟台坐车经济南再向曹县而去。
  那时火车票紧张,尽管温河他们提前了3天买票,也只能买到硬坐票。火车开得也慢,从下午2点开车,直到第二天下午1点多钟才到大连。足足走了大约一天一宿。
  一到大连,马上就去买船票,没想到船票更紧张,要想买到去烟台的舱号,得等4天时间,没办法,既然来到这里了,就得等下去了。
  好在大家过去都没来过大连,正好借此机会好好游览一下这个海滨城市。
  此时的大连,尽管还没腾飞起来,但对整个城市的管理也很不一般。最突出的感觉就是旅店卫生搞得非常好,真是做到了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这简单的现象在当时别的城市就很少看到,一般的旅店相当脏。
  走到大街上,也很干净;树木成荫,花草点缀。
  温河3人游览了老虎滩,自己没有照相机,坐在海滩边的大石上花钱留下了这一美好景象。
  游览星海公园时更是高兴,恰巧遇到了一个哈尔滨籍的解放军战士。
  人在家乡时,说话都一个动静,没有什么感觉;出门在外,听到了同一口音的人就会亲切的了不得。这名小战士比温河小几岁,为人十分热情,硬是掏钱买了票,请温河3人坐上船去,和他一起游玩。
  这小战士看来没少在海上玩,竟将船摇到了距海岸一百多米的地域。海浪泛起,将小船荡起好高,第一次尝试这种滋味,温河还真的有些胆怯了。
  玩了整整两个多小时,天也近傍晚了,温河才与小战士挥手别去。
  那时大连吃的东西都很便宜,各饭店都经营海味;而且贱得出奇。煮熟的一大盘子螃蟹只要8角钱,一个人什么都不用吃就可装满肚子,要是按现在市价,还不要你五六十元?
  可惜的是温河那时不喜欢吃海味,也没能尽情地尝遍海味之美。
  来大连的第四日晚间,温河3人登上了去往烟台的轮船,与大连告别了。
  那时的船共分5等舱。一等舱为2人间,一般人买不到,都留给有级别的人坐。
  二等舱4人,共4张床位,为上下铺,舱内放一张桌子供娱乐用。
  三等舱8人,和二等舱设置差不多,只是多了4个人。
  四等舱是大舱,住40多人,也是上下铺。
  五等舱就惨了,像个候车室,舱内无坐位,或蹲或站,而且是在水下的部位了。
  温河3人有幸买到了2等舱,除了自己3人外,只有一个外人。
  船按时起航了,天也黑下来。温河走到甲板上向远处一望,映入眼帘的只是满天闪烁的群星和远处若隐若现的航标。海面是黑乎乎的一片,灌入耳内的是大海的呼啸声和浪花拍打船舶的啪啪声。
  时虽是夏季,站在船板上,海风一吹,仍感到阵阵凉意袭来,温河只好回到舱内休息了。
  时候虽然尚早,可同行除了温河30岁外,另两位都是50左右岁的人了,途中的疲劳,阵阵向他们袭来;再加船走起来,忽忽悠悠的,使人困意更浓。不一会这两位老兄就发出了鼾声;温河自己萧然无味,也渐渐地睡熟了。
  一觉醒来,天已微明,船也靠了岸,烟台到了。
  烟台虽然3人谁也没有来过,但由于急忙赶路,也没有停留。见路旁苹果便宜,随手买了一兜;在路旁随便找了家小吃部,简单吃了一顿早餐,就坐上了开往济南的列车。
  到了济南,又马不停蹄地乘上公共汽车,直奔曹县而去。
  从曹县下车,没有直接到梁堤头的汽车了,最近的站到梁堤头也要走10多里路。
  于是温河3人下了车后,就徒步向梁堤头走去。
  这时虽然“四人帮”已被粉碎了3年,文革也结束了3年。可是在“两个凡是”的禁锢下,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还在走着人民公社化的道路,仍然在提倡“宁要社会主义的草,而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人民仍处在贫困之中,农民更处在贫困之中,山东的农民看起来比东北的农民还要贫困一些。
  这里是一马平川,看起来土质还不错,可是庄稼的长势却很差。
  一群群的农民在地里劳作,也显得毫无生机。
  温河他们边走边议论,说话声虽然不大,但是距离劳动的人群近在咫尺,他们也能听得清清楚楚。
  当他们听到了异样的声调时,大感惊奇了,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向温河3人观望着。
  奇怪吗?不奇也!在不开放的年代,别说农民,就是一个机关干部又能出几趟门?哪里见过外面的世界?所以见到了一个外地口音的,无异于见到了一个外国人。
  不少妇女更有意思,禁不住掩嘴而笑。
  温河在农村生活多年,在骨子里对农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加上自己祖上是山东济南府人士,山东在某种程度上应该说是自己的故乡。闻到山东土地的气息,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
  于是走上前去,和农民们聊了起来。山东话按东北人话说,有点“垮”,但毕竟都是北方人,完全能够听得懂。不像听南方人说话那样别扭。所以交流起来没有丝毫语言障碍。
  农民们都又黑又瘦,饥饿和疲劳毫无掩饰地挂在了他们的脸上;身上只穿着空心单衣单裤,里面没有背心和裤衩。
  上衣一律是白花旗的对襟袄;裤子还是那种没有前开口的老式裤,裤筒一挽,用布条子做的裤带一系。
  和他们一聊,更加感到他们生活的困苦。难怪当时不少山东人,举家来到东北淘金,可是东北又何有金子可淘?但是毕竟地要多些,生活多少比山东还是要强。
  事情过去26年了,看看今日的山东,谁还敢轻视?他们与广东、浙江、江苏一起走在了改革开放的前列。让国人瞩目,让世界瞩目。
  今日的山东在腾飞,今日的中国在腾飞,那种艰难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等待我们的将是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坛.浮 世 收录   原创    查看回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