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52)--名不虚传
 
 
jlyjlwh200  2005-01-19 12:11   收藏:8 回复:8 点击:5423          

  
  2005年元月19日
  
  走近梁堤头农业中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房舍完全隐没在了白杨翠柏之中。
  只有走进校门,校园内的一切才能清晰可见。清堂瓦舍整齐有序;花草树木错落有秩;宽敞的操场整洁一新。
  校园内阵阵花香迎面扑来,给人一种身处世外桃源之感。
  虽然都是平房,可是仍显得那样的气派,那样的赏心悦目。
  凭着介绍信,一位专门负责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参观者的是一名校副职领导,为人热情、周到。见温河他们到来,让座倒茶,像是见到了多年未见的老朋友。给人的感觉,不愧为是礼仪之邦的人士。
  他全面系统地向温河3人介绍了农业中学的由来和发展,描绘了未来的宏伟蓝图,使听者有热血沸腾之感。温河3人深感不虚此行。
  其实当时梁堤头农业中学的办学路子,早已脱离了老农中的办学理念。按现实的话说,应该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了。
  当然名字还叫农业中学,既然叫农中,就不能脱离农业这个根。但是这时已不是过去只学老祖宗种地的方式了;而且在学农业科学知识中大搞科学实验。
  学生们一手学农业知识;一手在农业试验田里搞科学实验。经过实验,学生们种出的农产品产量增长了几倍甚至是几十倍。确实有令人信服的效果。
  在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不少都成了各地农业生产的骨干,还有不少当了大小队领导。
  梁堤头农业中学还根据学生不同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办法,培养各种各样的特长人才。开办了各种类型的专业班和专业活动组,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训练。
  温河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各专业班的实际操作和实验成果。
  绘画班,琳琅满目的大小画图摆满了室内的四周,不知道的定会以为出自哪个大画家的手笔。同学们有的手持画板在临摹,有的则在大画板上创作。
  据说绘画班的同学,一毕业就成了抢手货,被各地纷纷聘去,到公社文化站搞宣传工作。
  文艺班排练了各式各样的节目,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演出;每到节日,都要搭场为群众演出。深受当地群众好评。他们还配合形势自编自演了不少当地中的好人好事,对启迪人们的思想发挥着重要作用。
  每当有外人来参观,学校都组织学生给来宾演出一场,节目内容当然是多种多样的。
  温河他们来到,人不多,总共才5个人,但是学校也不厌其烦,照常给他们安排了一场演出。通过演出,不但很好地展示了学校的风貌,也对宣传当地起到了很大作用。
  学校还开设了农机班、园艺班,甚至还有铁匠班。
  通过学习,温河们大开了眼界,基本弄清了在当前情况下农中究竟如何办?
  学校教师是非常辛苦的,穿戴不比农民强。不管离家多远,都要求住校。一周都吃住在校,只有周日住得近的老师才允许回家,远的时间不够也不给假,只能放假是时才能回家。
  每顿饭食很简单,基本是俩馒头一碗玉米糊糊。夏季的时候,老师从食堂里拿出来两个馒头,盛一碗粥,往墙根地下一蹲,只听一阵“吐噜”声,不到几分钟就结束了战斗。
  学校对外来参观者一律不招待,和老师一样去食堂买饭吃。伙食也是馒头和糊糊,东北人喜食米饭,但没有米饭,也就得将就着吃馒头和糊糊了。价格倒挺贱,一顿饭只花了1角钱,馒头4分钱一个;糊糊2分钱一碗。
  为了把经验学得更深透些,温河他们住了一宿。
  学校这个地方离公社还挺远,没有招待所,为了外人住宿方便,学校设了几个房间,很简单,但收拾得却很干净。更可贵的是每张床上都有纱帐,住到里面免去了蚊咬之苦。
  温河3人吃完晚饭,刚要休息,就听到外面传来了嘹亮的歌声和朗朗的书声。
  按照当时的情况,学校一般晚间老师早下班了;学生们放学后也不会在校了,哪里来的歌声和读书声呢?
  3人到外一看,全部房舍都是灯火通明。
  原来学校早已实行了晚自习制。
  学校为了使学生不比普通学校学生学的知识少,把实践活动时耽误的知识学习时间,就用晚自习的时间补回来。
  温河在此地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热火朝天聚精会神抓教育质量。
  3人按房舍看了一边遍,有的教室内老师在认真地讲着课;有的教室内学生们绘画的,排练节目的,无不精神饱满,神采飞扬,真是令人十分感动。
  第二天早晨,天刚亮,就从外面传来了悦耳的鸟鸣。温河漫步走出室外,只见青空万里,清风微抚。树上的各种鸟儿,飞来飞去,叫声不断。
  这是26年前的梁堤头农业中学的情景了,不知有多少人还能记住当年这一情景。
  世事变迁,教育的改革不断,当年的梁堤头学校早已不是当日的规模和体制了吧?农业中学的称呼大概也早已改变了吧,因为在全国农业中学这个名称早已成为了历史。
  然而梁堤头农业中学当年这种办学精神,那种敢为天下先的气概将永远留在了温河的心中,我想对于其他了解梁堤头农业中学当年历史的人们又何尝不会如此呢?
  

文坛.浮 世 收录   原创    查看回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