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的故事
 
 
寻梦之旅  2005-06-05 10:18   收藏:0 回复:6 点击:6319          

   天气渐渐热了,阳光下行人涨红着脸匆匆走着,盼着早一点到达目的地,享受空调洒下的清凉。过去一边行走,一边摇着芭蕉扇的那种悠闲,早已成为老年人眯着双眼,在摇摆的躺椅上所缅怀着的过去。
  
   南京作为三大火炉之首,夏日是最难熬的季节,特别是晚上常常热得难以入眠,手中的扇子几乎就不能停下来,当你扇着、扇着迷糊过去的时候,手一停,立刻就又热醒了。很小的时候都是由妈妈在一旁不停的扇着才带着浓浓的倦意睡着,只要没睡透,妈妈手一停就又会从睡梦中热醒,妈妈只好重新再扇。那微微有点破损在芭蕉扇扇起来“啪达、啪达”的发出一种机械的声音,如同一种独特催眠曲,那声音直到今天还深深的留存在我的记忆里。成年后,妈妈常常会抚着手腕回忆那些往事,笑着提出要进行索赔,说现在手腕常常酸痛不已就是那时给我们扇扇子带下来的病痛。
  
   小的时候,拥有一台华生牌电风扇是许多小资们追求的目标,而高价姑娘们结婚条件中的三转一响就有着电风扇的一转。享受空调那就要去电影院了,记得南京当时只有胜利、曙光、大华等几家才有空调,只是享受过秋日的凉爽后,那夏日的酷热更令人难受。所以很少有人拿那儿当避暑的地方。
  
   扇子就是当时人们度夏最好的伴侣了。无论是穷人富人,家中都各有大大小小的扇子若干,有朋友来访除了奉上清茶一杯,就是递上扇子一把。有时人来多了,还得上邻居家相借。
  
   外出游玩或者办事,多半会带上一把折扇,等车或等人时就打开来猛摇一阵,试图驱去满身的暑气。女孩子们比较爱美,更喜欢带上一把小小的宫扇,半透明的扇面上绘着一些花草。有时也会带一个非常袖珍的折扇,扇面是一张打着许多折子的纸,也绘着各式图案,一打开来是一个小小的团扇。她们带着这些扇子与其说是为了解热不如说是追求一种时尚。那小小扇面扇出的风也只够冷一下她们那张小脸。
  
   也有一些大老爷们不讲究什么风度,拎着一把芭蕉扇子到处行走,就如同济公和尚的那种德性。在他们眼里,只要自已凉快管人家怎么看。
  
   夏日的夜晚,最为壮观的就是那些纳凉的大军,宽宽窄窄的床板、竹床,大大小小的凳子椅子占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白花花的人群。最为惹眼的就是不论大人小人手上都拿着各式各样的扇子,不论是睡着的,坐着的,还是走动着的,手上的扇子都在不停的扇着,或是扇凉,或是拍打着蚊子。三五成群的人聚在一起聊天,人人手上一把扇子,形态各异,挥动起来沙沙有声,说到激动处扇子乱舞,凭添几分气势。
  
   最早的时候扇子比较单调。大多是一些芭蕉扇,有大有小。如果想风大当然是选大的好,可是扇不了一会手就酸了,而且带起来也不方便。所以小的芭蕉扇更受欢迎。
  
   后来,市场上出现了一种鹅毛团扇,又轻便又好看,扇起来风又大,只是羽毛容易损坏,扇不了多久就成了秃尾巴的鸡了。鹅毛扇可以染多种颜色,因此给夏日纳凉增加了许多的色彩。小孩子们特别喜欢抢着用。
  
   折扇自古就有的,不过由于它价格比较贵,而且扇出的风也有限,除了方便携带外,实用性并不大。一般家庭中最多只有一两把。谁出门谁带它。
  
   扇子后来还发展了不少新品种,不过比来比去还是芭蕉扇最经济、实用。
   南京城扇子命运的转折是有人发明了一种叫微风吊扇的玩意儿,有了它之后,人们夜里再也不用挣扎着摇动扇子寻找梦乡;看书、看电视、做作业也不用再不时的扑打着扇子了。自那以后,扇子慢慢的从家庭中淡化了。
  
   由于家家都有着相同扇子,而平时串门子稍不在意就会弄混了,所以为了区别一般都会在扇子上做上记号。许多人家喜欢在扇子上薰字。就是用毛笔沾墨在扇面上写上名字或画上记号,然后在煤油灯上用烟薰黑。用水将墨汁洗去,扇面上就有了一块黑底白字的记号。记得最清楚的有这样一首诗:“夏天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虽是好朋友,你热我也热”。

作者签名: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文坛.百味人生收录   原创    查看回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