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中心路—陈嘉珉与繁星对话辑(66)
 
 
陈嘉珉  2005-06-20 08:24   收藏:1 回复:1 点击:4414          

  
  (2005年3月)
  
  [陈嘉珉3月15日] 繁星,这是我在新年写给你的第一封邮件,盼你在这一年里过得开心愉快。你年前来函提到的两个问题,我想分别在今明两天的邮件中和你详细谈谈。
  
  第一个问题是:你说世上的人们,因世界观的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衡量事物的标准,因此必定会存在矛盾和争执,然而停止争执是不是会失去做人的个性,反映出懦弱的一面呢?
  
  繁星,我想和你讨论一下人生中的“个性”和“懦弱”这两种状态。人的个性有天赋的成分,也有因不同教育和生活环境造就的成分,可谓千姿百态。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没有个性的,只是其表现会有强弱之分。在人际友爱这个关系市场上,个性似乎很有卖点,尤其在初恋者眼中。但个性之受青睐,恐怕主要不是因其功用,而是因其魅力,即个性的价值主要在于欣赏,而不在于实用。在婚恋中对个性的偏爱,于实际生活而言并非有益和明智,而且恐怕是有点幼稚的。
  
  我想着重说明的是,异性之间源于爱的个性欣赏潜伏着陷阱。社会生活中个性最大的特点是其隐蔽性,一个人的真实个性不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环境下被激活,就不会有淋漓尽致的表现。一般人的个性常被虚伪和不真实的景象掩盖着。虚伪是世俗生活中一项重要的本领而且也是一门不可缺少的生活艺术,它从古到今都被文明的人生道德和价值观所容纳,因此人们对被世俗文明蒸发了的非真实个性(伪装出来的个性)习以为常,甚而在弄假成真的同时,还十分欣赏那个虚假怪异的表象。除此之外,爱的关系本身是一团迷雾、一堆泡沫,极易掩盖人性中许多真实的东西。打个比方来讲,爱的关系更像一顶雨伞般的遮盖,让人醉心于脚下的方寸之地,而忘掉头上的烈日风雨;那么你在激情中看到和欣赏的那个叫做“个性”的东西——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啊!
  
  社会舞台上的人群都是异彩纷呈的演员,跟电影和电视剧中的演员本无二致,只不过后者是专以表演为业而已。世俗关系中的个性多是一种“表演”或者说“表现”的个性,但不会令你反感、令你不喜欢,反而可能令你十分欣赏它。比如人们公认《红楼梦》中薛宝钗性格的显著特点就是大方、端庄、贤淑、会做人。这样的性格很完美,真是太好不过了,但它隐藏的却是这位大家闺秀虚伪、奸巧和残忍的一面。薛宝钗很讨人喜欢,也就是说人们都欣赏她伪装出来的所谓性格特点。再比如香港有个著名演员梁家辉,他表演角色的个性与其真实个性正好相反,但表演的个性反而更加感人肺腑,令人倍觉真实、可信、可爱。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女生会有这样的经历,她们在友谊或恋爱关系中陶醉于异性对象的个性,但在与对方亲密接触或结合之后,却慢慢地或遽然发现对方个性与先前的决然不同,于是她们就适应不了对方的个性转换而失落了。
  
  我从来不欣赏世俗知识中那些所谓有个性的人,因为这种欣赏不真实,隐含着欺骗。如果你以是否表现出强烈个性作为标准来判断某人是坚强或是懦弱,这是一种偏见啊。如果我们过分考察一个人的个性价值,不仅会提高交流和交友的成本,而且容易忽视对方掩盖在个性光环下的缺点甚至某些致命或非人性的东西。个性伪装是世俗知识生活中重要的人生折腾,一个人必须超越世俗知识,才能显示出真实的个性,人的真实程度跟他超越知识、脱离世俗利害关系的多少始终是成正比的,但这却是大多数人做不到的。
  
  懦弱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和生存状态。人的生存有三个层次,第一个是原始动物人的层次,第二个是知识动物人的层次,第三个是知识超越人的层次。懦弱或软弱只少量存在于第一个层次和多量存在于第二个层次。原始动物人因直面残酷的生存环境,会赤裸勇猛地争食夺利,因此并不软弱。知识动物人的懦弱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因知识而导致的懦弱,知识的多或少都会导致软弱,只有没有知识和拥有错误知识才会导致软弱或坚强两种结果。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而“习”的正是“知识”的那一部分,这一部分是可以改变的。二是因性格导致的懦弱,这是天赋而不可改变的。因为世俗人间是超人力量设计的折腾舞台,如果人可以任意凭知识力量改变个性角色,那么就会出现个性的单一性而折腾不出花样来,因此人性总是有天赋的成分,那是永远不变的。
  
  繁星,你可能对我的学说有一点误解,我讲不争吵不是要消除彼此心中不同的衡量事物的标准,而是要超越知识,让我们生活在人生的第三个层次上。在人生的最高层次即第三个层次上,人们虽然持有不同的衡量事物的标准,虽然都各持己见,但却不会产生令人不快的矛盾和争执,而他们的停止争执也绝没有失去做人的个性,反映出懦弱的一面。其实所谓“软弱”并不是个性的克星,个性的克星是虚伪,遗憾很多人把那个消灭真实个性的虚伪表现当作是有魅力的个性。人在虚伪之后会再现出一些人性的外在特点,而你必须超越知识,方能体验和感悟人生的真实与快乐。超越知识的让步与和谐是一种修养德行和包容异态的圆融境界,而并非知识层次上软弱。
  
  繁星,如果你立志做一个世俗的知识中人,无意在“昊天上帝”的眼中提升自己生命的质量,那么你就尽可陶醉于凡夫俗子的个性之中,并因个性的刚烈而坚强吧。如果你向往那种超越知识的人生状态,却又至死不能脱离世俗知识的干系,那么就绝不要自责和自卑,因为生有机缘、命有定数,你的“不幸”不是你的过错,而是“昊天上帝”暂时不能超度你。认命的人、世俗的人,都会有幸福和快乐的,只是不稳定、不长久而已。悲欢离合,总也是折腾的内容和富有色彩的生活,不必太过着迷于某一道不快的色彩。
  
  在个性化的、坚强的世俗生活中,为了避免最后的共同毁灭,应该有一种“软弱”在这个剑拔弩张的气氛中侥幸存在,那就是尊敬。人受到尊敬才会产生和平心态,因此我们不应藐视别人,偶尔也需要与人“计较”那些在别人显得很重要而在你虽然不足挂齿的事情,由此可见“多余折腾”在和谐人际关系中的正面效用。人与人在许多方面应该相互尊重,夫妻之间也是一样。文明人、知识人,其面子始终是第一位的,人没有比在受到尊敬时更感激和热爱对方,许多时候人际关系上的尖锐对立和冲突都源于一两句无礼言辞。俗话说“树怕剥皮,人怕伤心”,伤人心就是对人极其不尊重。中国历史上继孔子、孟子之后最伟大的两个哲人董仲舒和朱熹,都把“四书五经”立为修身、齐家、治国的根本大法,其中“四书”中的《大学》和《中庸》二书原是《礼记》中的篇章,因此“四书五经”九部书,有三部是专讲“礼”的。《礼记》包括了我们今天所有的各种礼节和人类社会古往今来一切文化现象和各种规则、原则。可见“礼”在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中有多么重要!大一统的和谐安定社会是中国儒家追求的人生至极状态,而这样的人生状态必需“礼”作为根本要素,因此人与人之间应该讲“礼”。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纷就是不尊重对方的选择,不讲“礼”。人生活在世俗知识中,有许多知识会“证明”你的选择是“正确”的,也有许多知识会“证明”他人的选择是“正确”的,而要和平相处,就唯有相互尊重,以“礼”为先。
  
  (to be continued)
  

原创    查看回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