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纳凉小忆
 
 
寻梦之旅  2005-07-06 10:47   收藏:1 回复:9 点击:5312          

   夏,烈日炎炎,空气中充满了一股焦糊的味道,街上没有多少行人,有几个匆匆而行的,汗水早已湿透了衣服。南京的夏日总是让人望而生畏,特别是早晚温差极小的特点,让这个火炉里的人备受煎熬。
  
   小时候,在电风扇也是一种奢侈品的年代,一把芭蕉扇就是度夏的利器了。一般家庭中大都有几把大大小小的芭蕉扇,基本做到人手一把。买来时总是小心的给它用布条镶上一道边,这样就不会轻易变成济公用的那把破扇了。然后,在扇面上,再用煤油灯熏上名字或一段诗,防止扇子丢失或被人拿错了。最常写的是:“夏天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虽是好朋友,你热我也热。”虽然有点自私了点,但话说在前面,再不自觉的人也不好意思开口相借了。做法也简单,先用黑墨写上要写的字或要做的图案,然后,用煤油灯的烟去熏,待那一块成一个黑团后,用水洗去墨汁,字就显出来了。
  
   不论白天还是晚上,睡觉时不扇着扇子是无法入睡的,在迷糊欲睡的情况下,下意识的有一下没一下扇着扇子。睡到朦憧时,扇子从手上滑落下来,于是被惊醒,再拾起来扇接着扇,也不知要折腾多少次,待自己睡魔实在挡不住时,方撒手入睡。那时,要是有一个人在边上给你打着扇子,让你能翩然入眠,真是莫大的一种享受啊!
  
   扇子也有许多花样的,高贵一点的是鹅毛扇,质轻,摸起来柔软,扇起来也比芭蕉扇轻,只是风力小一点,也更柔一点。缺点是价格高。一般家庭能有一两把这样的扇子就很值得卖弄的了。
  
   南京以前在小街小巷里,多有水井。大户一点的人家,宅子里也有一两眼水井。大小深浅不一,但水色清澈,冬暖夏凉,那时许多人家洗衣洗菜多用井水,所以早晨和傍晚,巷口井边总是聚集着许多人,一边洗衣淘米,一边传播着邻里间的新闻和逸事。 
  
   小时家里的庭院中也有一眼小井,平时只是拎点水浇浇花,但夏日里它却是我们不可少的纳凉之物。把毛竹做的凉床放在树荫下或堂屋的穿风处,先浇上几桶井水,让它凉透,再在床下放上一个大木盆,放满井水,在凉床上,感受着丝丝凉气,感觉爽极了,只是这井水一会就热了,得再换凉的井水。不过根据谁劳动,谁享受的原则,一举两得,既解决了换井水的问题,也解决了我们姐弟几个争凉床睡的矛盾。
  
   井水还有一大功用,就是冰西瓜,夏日里,每天都在里面泡上一个西瓜,中午午睡后起来,吃上几块冰凉凉的西瓜,别提多么爽了。
  
   夏日里的夜晚,燥热把每一个人都逼出了屋门,但并不是家家都有小庭院的,于是小街小巷的两侧的每一块空地,都成了大家纳凉的场所。太阳的余晖还没有散去,许多人家就开始进行了占地的准备,先有要占的地面上浇上几盆水,让它凉一凉。然后,就把自家的凉床放好,宣告此地已属于自己的领地了。很快,街两旁铺满了大大小小五花八门的床。有竹床,有木床,简单的就是两个条凳架上几块木板,复杂点的则是把家中的大床抬到了街上。
  
   吃过饭,洗过澡,天也黑了下来,人们陆陆续续的从家中出来,从小街一头看去,白天空无一人的小巷,成了一条肉胡同了,人们打着赤膊,穿着裤头,拎着一把芭蕉扇儿,拖着自制的木拖鞋(也叫拖板,锯一个木鞋底,鞋头部钉一布带即可,比日本人的简单。)以自家的凉床为核心,一团一团的聚集着。也有一些人带着一个方凳,到处游荡,见缝插针,或在人家的凉床边串门子,或自成一群,谈天说地,上下五千年,说不完的故事,难耐的酷暑一时被人淡忘了许多。
  
   那时,家里虽然有独立的庭院,可我还是喜欢在那床海中四窜。东家床上睡睡,西家凳上坐坐,不是傻傻数天上的星星,就是和别人辨认月宫里的桂树。最喜欢的是听大人说鬼的故事,什么某某人挑担在桥头卖馄饨,晚上收的钱,白天一看变成纸钱了;什么某某在路上走,,遇上鬼打墙绕上一夜才回到家;又是什么有人迷了路,在路边看到一个房子里灯亮,看见有女人在里面梳头,一脚踏进门,才发现那人把头拿在手中梳呢,人头还望他笑,在他想逃时,房子成了坟头,脚也陷在里面了。诸此等等,说得有鼻子有眼。又想听,又害怕。好几次,给吓得不敢一个人回家,因为回家得穿过一条黝黑的窄巷,平时就很少有人走,有点阴森森的感觉。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们大都住进了高楼,旧时夏日街边纳凉的壮观已不复存在,说来也好笑,当时大街小巷,满眼看去一个个赤膊短裤,坐的坐,躺得躺,谁也不觉得有什么差耻难看,反倒是那些穿戴齐整的人在边上走过时,浑身感到不自在,好像没穿衣服一样是他们呢。

作者签名: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文坛.百味人生收录   原创    查看回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