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至7日,首届广东诗歌节在东莞市长安镇举行 广东诗歌呼唤[转载]
 
 
海魂  2005-11-08 22:56   收藏:0 回复:4 点击:5542          

   11月5日至7日,首届广东诗歌节在东莞市长安镇举行 广东诗歌呼唤领军人物 
  
    2005-11-08 09:51:20  
  
   
  
   11月5日至7日,首届广东诗歌节在东莞长安镇举行,这是广东近年来最大规模的诗歌活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卢瑞华、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中共广东省宣传部副部长方健宏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人民文学》主编韩作荣、《诗刊》主编叶延滨、《文艺报》副总编张陵、中国作家网主编胡殷红、《星星诗刊》副主编靳晓静、《诗歌月刊》主编王明韵、《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天涯》主编李少君,著名评论家陈仲义、耿占春,广东省作协领导廖红球、谢望新,以及来自我省各地市的100多位诗人共同参加了本次诗歌节。
   广东有着悠久的诗歌历史,自古以来曾出过张九龄、屈大均、梁启超、苏曼殊、黄遵宪这些名垂诗史的大家。新的世纪之交的广东,诗歌正在经历着一场蜕变,众多的诗人聚集在广东。许多关于诗歌的活动,都有广东的名字,都有广东诗人的名字,广东已成为诗歌的热土,此时,关心广东诗歌的人们相聚在东莞,为广东诗歌的发展出谋划策。
  
   广东诗歌浮现三个亮点
   11月5日开幕式过后,来自全国的各大诗刊主编、诗人、评论家、传媒主编、地区的政府官员在广东诗歌“高峰论坛”上,为广东诗歌发展纷纷献言。广东诗歌的三个亮点在讨论中也日渐清晰:打工诗歌、民刊与网站。
   《诗刊》主编叶延滨总结广东诗坛的变化时,首先提到,近年来,打工诗人日益增多,广东的移民诗人令广东的诗歌版图发生了变化。深圳文联副主席杨宏海说:“诗坛应关注广东已出现的一个诗歌品牌:打工诗歌。”如今,广东已经出现一批相当具有影响的写作打工题材的诗歌作者;今年,东莞诗人刘大程打工题材的诗歌《南方行吟》在《新京报》发表后,引起相当大的反响。
   但被视为“打工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谢湘南对“打工诗歌”这种说法并没有认同感。“‘打工诗歌’这个定义跟一个人的创作没有直接的关系。从诗歌本身来说,仅以题材来划分不见得是最合适。我的方向很明晰,只是在写作跟自己直接相关的东西。”
   品牌繁多的诗歌民刊是广东诗坛的第二个亮点。广东是中国诗歌民刊最多的省份,《诗文本》、《诗歌与人》、《中西诗歌》等都是其中的代表。而由著名诗人杨克主编、由民间资本赞助的《中国新诗年鉴》,更成为中国诗坛的一个标杆性的年度诗歌选本。《诗刊》主编叶延滨认为:“能在重要民刊上发表作品的,在《诗刊》等主流诗刊上也能畅通无阻。”叶延滨甚至认为民刊也促成了他们这些主流诗刊的改变。“我们《诗刊》如果不为这些作者扩大版面,年轻人就不跟我们玩了,他们可以自己玩。所以,现在我们与所有的民刊都发生密切的联系。”
   广东具影响力的品牌民刊之一是诗人黄礼孩主编的《诗歌与人》,它于1999年底创办,至今已办了12期。早在2000年前后,诗坛还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人唱主角的时候,《诗歌与人》做了一期“70后”诗人专辑;2002年后,陆续推出了“中国女性诗歌大扫描”、“中国女性诗人访谈录”、“中国少数民族女诗人”等专辑。
   诗歌网络的发达,是广东诗坛的第三个特色,诗生活、一刀文学网等都是其中的代表。诗生活网站是国内最大、最优秀的诗歌网站。2000年刚开通的时候,只有一个论坛,一个月刊;现在拥有10个板块,400个左右国内优秀诗人和批评家的专栏。而诗生活网站负责人莱耳只想把网站当作是一个平台,不喜欢把它做成一个小圈子。目前,“我一个人在主持,有30多名志愿的工作人员,不打算进行商业化,只想细水长流地坚持下去。”
  
   广东呼唤诗歌领军人物
   广东诗歌近年取得的成绩,引起了国内诗坛的关注,甚至有人称广东为“诗歌大省”——这个称号在本次诗歌节上一如既往引起讨论。一些诗人以广东诗歌队伍日益壮大、发表作品众多、诗歌活动频繁等缘由,认为广东已经成为中国诗歌的一个前沿阵地和生产基地;而另外一些诗人则指出,在一个文字泛滥的时代,不能够仅以数量来判定一个地区的诗歌发展水平,而要看是否出现被国内外诗歌界所认可的诗人和作品。
   《星星诗刊》副主编靳晓静很赞赏广东诗坛的活跃:这里的诗人平衡力较好,既解决了生存,又写好了诗。她认为,广东的诗歌一直很活跃,诗人的队伍也较整齐,老中新几代诗人同时并存,一直都有旺盛的创造力,形成了良好的梯队。但至今,广东没有出现引领诗坛的领袖人物。诗人黄礼孩这样形容:广东诗坛是满天星,没有月亮。“说起云南,我们会想到于坚;说起甘肃,我们会想到昌耀;但广东却没有一个标志性的诗人。”
   诗人陈朝华指出:“我们不应仅仅满足于诗歌人口的众多,更需要有全国有影响力的诗人和作家。”他更倡议,广东发达的媒体,可以在发掘、推荐、传播真正杰出的诗人作家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诗歌节怎样跟国际接轨?
   《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认为,广东诗歌现在十分活跃,广东诗歌节可以发展成为广东文化建设的一个品牌。她认为,如果要办成更加标准的“诗歌节”就要让诗人们真正成为诗歌节的主角,而且不仅要团结广东本土的诗人,还要请来全国性的优秀诗人,甚至世界各国的优秀诗人,“让这里成为诗人们的第二个故乡——精神的故乡”。
   诗人谢湘南以曾参加过的一次诗歌节为例,谈起诗歌节应如何国际化的问题。“台北的诗歌节真正把诗歌日常化了。诗歌节期间,市政府的厕所里印有诗文,公交车上印有诗歌,连饮料的易拉罐上都有诗歌,实现诗歌全民化。同时,还有诗歌讨论和诗人的交流,人数不多却相当有效。在会后,还印有精致的诗歌集刊,有各种各样的表演形式,氛围更加活泼有趣。这种诗歌节的日常化特点,跟诗歌日常化的写作本质是一脉相承的。这样,诗歌节跟诗人的创作更接近,更像诗歌在过节。”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诗人吉狄马加更谈到了应该在诗歌的品质和视野上和世界接轨。他认为,现在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如环境污染、核威胁、精神生活的困境等等,诗歌应该对这些人类最迫切的问题发言,应该关注生命、自由等属于所有人的权利。“由此可见,我们诗人不能对时代进行简单的赞颂。在汉语圈里,诗歌如何能体现诗歌的魅力,这是我们最关注的东西。”他说。
   本版撰文/摄影:本报记者 侯虹斌
  
  
   


转载[文.浮生杂记]    查看回帖   回  复   


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转自“胡杨林”(www.my510.cn),并付给作者稿费,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