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黄姚古镇之三(古镇之兵)

写作者:小耳     日记本: 脚印

日期:2006年08月09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542

  三 古镇之兵
  
  
  
  两株大榕树所在的位置,应该是古镇的镇口。
  
  
  随着我们小小向导的脚步,我们踏上夹在两堵寨墙间的石阶。石阶有十数级,石阶顺坡而铺的两道石板,从阶下直到阶顶,应是双轮板车或独轮推车的轮道。
  
  
  石阶顶部,一座寨门紧紧地镶在寨墙之间。寨门为两层建筑,下层是通道和大门,上层是门楼。门楼为半开放式设计,靠镇内的一侧没有墙,架上梯子便能上下。其余三面则是厚实的青砖墙,其中正对着镇外石阶的那面墙上,开有一个高约30厘米、宽约25厘米的四方形孔洞,孔洞上没有窗栅。据我们的小小向导说,那是了望孔。那么,它是用来了望什么的呢?我想除了敌人,或者说是入侵者,绝不会是别的。而了望孔也不只是了望而已,恐怕到时还是镇上弓弩手的射击孔咧。
  
  
  可想而知,当年黄、姚两姓人家或因避难,或因随军而来此安家落户之时,或为防兵贼,或为抵御当地土著因占用他们的资源而进行的排斥和袭扰,其内心里的防卫心理该是何等根深蒂固。古镇各个出入口都有这样的门楼,和镇内的九宫八卦阵势布局,也说明了这一状况。
  
  
  在冷兵器时代,面对入侵之敌时,在门楼上安排三五个弓弩手从射击孔轮番射击,再在两边房屋和寨墙上的弓弩手配合下,这十来级台阶的狭窄通道无异于是一个极其惨烈的屠宰场。而如果从射击孔扔下几个油罐和一支火把,就把这台阶变成入侵者的炼狱了。
  
  
  而古镇人之所以对外称之为了望孔。我想原因不外有二:一是此孔实有了望之功能;再则便是当古镇开埠并在此站稳脚跟以后,为了缓和与当地土著的关系,而在其名称上隐去了它血腥一面,以避免勾起土著人的敌对情绪罢了。可见黄姚人用心之深啊。
  
  
  穿过门楼,过十几米深的巷子,来到四通八达的路口。若果当年我也在攻寨之列,不知是要踏着多少同伴的尸体,才得以通过这十几米深的巷子的。回头看去,心里顿升起一股死里逃生的寒气。
  
  
  这看似四通八达的路口,也暗藏玄机。据我们的小小向导说,走错了路,除了钻进死胡同,别无其它。一句死胡同,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看似简单,而对于当年在这路口分兵进击的入侵者来说,不知又有多少人倒在往胡同里钻的路上,冤死在从两边房屋墙上射击孔飞来的箭下或者陷阱里。而这样的叉路口和死胡同,在这看似平和的古镇里有多少呢?
  
  
  跟着小小向导再往里走,转了几个弯,我已经分不清东南西北了。方知九宫八卦阵并非徒有虚名,若非有小小向导,我们非得像无头苍蝇一样,只能在巷子里四处乱窜,和在各式各样的死胡同里徒劳奔波,而把宝贵的时间耗得一干二净不可。觉得这向导钱花得值的同时,便也自然而然地对我们的小小向导言听计从起来。
  
  
  从古镇的寨门、寨楼的位置,和其皆有射击孔的结构,以及九曲十八弯的九宫八卦阵势建筑布局,可知黄姚的开埠先人,一定熟读兵书的。他们选择了这块依山傍水的宝地,远离兵荒马乱的重镇要塞,利用这里天然的地理条件,建起他们的家园。又利用他的智慧和学识,精心的设计和构筑,保护着这块他们生存、繁衍的净土。使得黄姚古镇在经历得千年的风雨之后,仍得以生生不息,并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而黄姚人的团结,也是由此可见的。所有人都能听从调度,按九宫八卦规划建设,便是其佐证之一。虽然开埠姓氏之一的姚姓家族,已经在某个年代再次迁移了,但后来入居黄姚的古、梁、郭、劳、林等姓氏,仍能按其要求而安家落户,并同御外敌,可见黄姚人心之齐。
  
  
  这与黄姚人的外来历史及其宗族管理方式是分不开的。而现在的黄姚人,再一次让我们见到了他们心齐的另一佐证: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经济大发展,黄姚人已经向小康奔进。可说家家皆有新房,但却没有一家是把古镇内的老宅推倒重建的,全都无一例外地搬到了古镇的外面,在保护老祖宗基业的同时,也使古镇的原有风貌得以完整保存。
  
  
  所谓,团结者,兵之勇也;勇者,兵之利刃也。
  

完成时间:2006.08.09 14:00:08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