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忙得没有时间读书,过得也算充实。浅浅漫漫的思绪,总是围绕着爱的颜色去思虑。常常自问:已有的那份沉静呢?
感觉脑子里很空很空,今晚去书店,仔细在书架上挑选。
书架上依旧很浮躁,这样的感觉恰恰是我误判,由来已久,却一直坚持。今晚把《三毛作品精品集》拿在手里,后来又放下了。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我想到读书和写书人生活的延时交流,想到她写书给我们读,我们会读出的思想和这些思想的潜在影响。我是读着她的书听说她突然那么离去的,都觉得自己的心和她的身体一起变了凉。她的自杀留给我的不解,还在影响我继续读她。
我知道这个结太紧,我还是不能解开。我说服不了自己。
我是个超越生理年龄思考问题的人,对那些很漂亮或者很精美的年轻人的新书,轻易不愿问津。曾经从《上海宝贝》中了解了注重自我生命体验的新流向,对那些《北京宝贝》、《深圳宝贝》就没有兴趣系列品读了。我怕自己读不出作者的思想,甚至有时也怀疑除了情感,到底有没有思想。
欣然拿走了余秋雨的《行者无疆》和贾平凹的《贾平凹散文集》。
一直对余秋雨、贾平凹谜一般疑惑。余秋雨游侠般的文化之旅,传奇般充实和丰富。如果有机会,我们都能那样么?从做行政性工作的艺术学院院长到戏曲编剧,从寒舍读书到文化大师,侃侃而谈中国文化、世界文化,自信评价中国艺术、世界艺术。他的话到底是主流思想还是一家之言?唯觉的他文字中记载的地域文化,值得学习,需要了解。
贾平凹是清苦的,绝对没有秋雨大师那般飘逸,甚至可以说是清贫寒酸。他以一部《废都》蜚声文坛,此后的作品少了他专利般的“口口口”,没了庄之碟、唐婉那么赤裸裸的性爱,却一直在性与欲中解读着经济社会中不一样的人生。
读他的书后的感觉是复杂的,有种颓废的情绪会许久挥不走。感觉是在身心疲倦后,听一曲凄清的埙乐,蹲坐于一段残垣上,去垂悼那些湮灭的奢华。当然那些奢华中也有自己和自己熟悉的影子。对芸芸生灵,也感觉不出批判的犀利和救赎的真挚。觉得他还很远,是需要读的。想了解一个人的思想,还是随笔和散文能容易一些。
相对于刘墉,余秋雨和贾平凹就像我们这片版图上的水和土,读他们,是根的需要。而以“不负我心,不负我生”自居,希望总会超越自我的刘墉,对我是一缕新鲜空气和凉爽的风。长期在异域生活的人,他们思想里的那份无怨和爱,很干净,很真纯,这也是吸引我去品味他们思想的主因。所以拿回了他的《爱的密码》,看看他如何阐释这个凝和人与人的司空见惯的却又让人无可奈何的文字。直觉告诉我,他将对困惑我的爱的颜色的解读,有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和帮助。
以前在手里的那本《狼图腾》是盗版,有些错字。但对这本正版的也没有动心拿回去收藏。我觉得那里的思想绝对比故事本身值得心会和铭记,至于承载这个振聋发聩思想的故事本身,无论构思还是描写,都有很多遗憾之处。就决定继续那种精神的追随,不再关心是不是正版的书了。
读书,该是近期的一份很满的计划。离仲秋还有些时日,月末和月初的夜晚,月光会少一些,在一份期待的沉静中读字,思绪会和这季节的天空一样高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