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转帖]我看安利

写作者:lsy21st     日记本: 岁月无痕

日期:2006年09月29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452

  [转帖]我看安利——误导的可怕后果今天我在QQ上删了一个好友,其实我们还是校友,大学同属一个学院的,删她的理由只有一个:她做安利,并且无休止的用她那套破烂逻辑来烦我。这应该是我用QQ以来第一次主动删除见过面的朋友。
  
   谈谈我对安利的看法:
  
   1, 我不否认安利的产品。注意:仅仅是产品本身而不是别的。安利的东西是好东西,我会买,甚至推荐给别人,虽然价格稍高,但基本上我认为是合理的,这个价值不能简单的用售价减去成本那么来看,说安利货真价实也不为过。安利和其他的老鼠会最大的不同即在于此,我想这也是安利最具迷惑性的地方吧。
  
   2, 我极其厌恶的是安利的营销方式,以及被此方式洗脑了的那些丧失了自己的主见,甚至人生观、价值观被扭曲了的做安利的人,在厌恶的同时其实又在可怜他们。我敢说做安利的人没有真正的朋友,做安利一年之后你还能找出三五知己,那太阳一定会从西边出来。我猜测做安利的人眼里的朋友,也就是那些能够成为自己“下线”的人,至少也应该是消费者,如果此人不能成为自己的“下线”或消费者,那他就不是自己的朋友。
  
   3, 安利营销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偷换概念,非此即彼。单独看安利的某句话,某个观点,都是非常正确,无可辩驳的,甚至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可是安利用一种非此即彼的逻辑,将这些正确的观点偷换概念,手法隐蔽,目的阴险。比如安利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倡导学习,倡导拥有自己的事业,倡导刻苦努力以达成功彼岸,不要惧怕失败和拒绝等等都是非常正确的观点。但是问题在于,只有做安利才是积极的人生吗?拥有自己的事业就是去做安利?不惧怕失败和拒绝就是无休止的去打扰周围的朋友推销东西?一定要学安利那一套才是学习,我学英语、计算机就不是学习?
  
   4, 安利过分倡导一种一元化的成功,金钱至上,“钻石”至上的观点恶劣的欺骗了别人,这种观点扭曲了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尤其对于大量渴望快速致富、走捷径的中国人来说危害巨大。人的成功或幸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金钱的获取,事业的成就,家庭的和睦,长者的安康,心态的平和等达到一个均衡的状态才是成功和幸福。可是安利过分的强调了金钱的获取。安利虽然也强调家庭幸福,可是却有意无意的引导人认为只有足够的金钱,让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才是家庭的和睦幸福,甚至把两者等同,这就是大错误了。没错,家庭的和睦幸福必须要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基础,但仅仅是一个条件,甚至是一个不太重要的条件。要达到这个条件并不难,很多方式都可以达到,可是在安利的误导下,家庭幸福与金钱、“钻石”什么的就等同起来了,只有做“钻石”,只有赚大钱,才能家庭幸福和睦。其他条件都是次要的,容易达到的。
  
   5, 尤其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安利的这一切恶劣勾当都是两个字:误导。也就是说他不会直接说出他想要表达的真实目的(恶劣、委琐的观点),而是诱导你主动往那方面想,那方面做,从而达到自己的阴险目的。等你陷进去的时候,安利自己可以在一旁若无其事:我没这样说啊,是你自己想歪了!对啊,是你活该!!安利的恶劣就在于他没说,可是他通过种种冠冕堂皇的逻辑和用心良苦的方式,让你想歪了。好比说看到“女人大腿的根部”这几个字,90 %的男人会想到什么?可是安利不会告诉你答案的,即便告诉的答案也不是他真实的答案,以及你实际上可能回答的答案——而这才是他真正需要的答案。这一招其实非常厉害,使得安利在法律层面无懈可击,因为我没这么说没这么做啊,你凭什么治我罪?所以安利尽管在道德层面饱受诟病,可是法律却对其无可奈何,任其发展壮大,坑害更多的善良百姓。
  
   6, 安利营销方式能给人们带来恶劣后果,根本其实还在于我们自己,一是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成熟,另一个是国民性,这可能还重要些。在一个成熟稳健的社会里,比如美国、西欧,安利的营销方式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可以说直销代表了未来营销发展的一种趋势。西方社会经济富足(人家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价值观念成熟,安利的营销方式不太可能让人们“想歪”,反而有利于人们“想正”。正所谓“此之良药,彼之砒霜”。安利正是看到了中国社会的这种不成熟,国人的贪婪、急于求成,走捷径,希望一夜暴富之后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甚至一劳永逸(做到xx级之后,躺在夏威夷海滩上都有稳定收益),然后有意无意的误导,最终达到自己的阴险目的。转过来,再给希望工程捐点款,粉饰一下太平,糊弄一下善良的中国百姓,树立自己“公平、正直、有责任感、有社会良知”的光辉企业形象。
  
  

完成时间:2006.09.29 11:14:43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0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