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风能行走多远?谁也无法预测。它不象人生,在“一定的里程,来路越长,前路也就越短”。一个作者的上好文风,能如影随形地一路伴其行走在字里行间,那么,他给人留下的美好记忆,将似风无处不在地活跃、穿透着读者的思维空间。
乡人此篇的文风不象诗歌,犹抱琵琶半遮面,把哲理沉淀在诗意底蕴,任人去揣度。也不似散文,随浮云漫天扬撒着情绪,任他人摘取片笺的花瓣。他此文正是两者的结合体----
散文诗。既有韵律的起伏跌宕,又含哲理的表诉抒情。他把真挚透明的思想和情感,原生、自由地舒展着……
谁知道风的境界有多高?自然界的风当然无国界的升腾飘流,世间的音乐也是无国界的与人的灵魂勾通。那么,一个作者的文学修养只局限于本土的文化领域,是不够的。余秋雨大师总结出2500年前,地球上同时代出现了不可思意的伟人:泥罗河边的人,研究出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恒河边的人,研究出了人与神的关系;黄河边的人,研究出人和人的关系。而现在这三大经典关系,已被全人类各区域的人引用。所以作者表示:“国人的、异域的,便都被我当作铺展的纸,用思绪去写字”。这就是说,文风也该是能超越不同时代、地界、领域而交流的。
“篆的典雅,楷的刚劲,隶的大气”,正是铁血儿郎“大风歌”意欲触摸的一种境界。乡人运笔行文如风,力透纸背;亦如风吹钟声花里过---又响又香。其笔锋道痕,正如风给人有形的力量,摧枯拉朽一气呵成;又如风给人无形的影像,传递其浩邈的思想内涵。
不知道别人是否将此文,仅界定在写给某一特指的情人身上?!我的感悟作者此文,像是写给与之性格、情感、思想有着共鸣的,一类历史人物,一个时代同行者,一起共存某种生态环境的同伴,一些能读懂其文心灵相通的知音……这都是他来时路上相遇、相望、相爱、相伴,相求的,不可忽视的人生里程碑;也是他余生将随之而行的一种动力。
“不可逾越的日月”,那就是历史。历史的长河,洗礼着作者的身心,洗涤着作者的思想,洗练着作着的文笔。在这历史的长河中,一切与之心有灵犀、激流勇退的人物,便与他有着“相濡以沫的约定”,“翘首相望”在理想境界的彼岸。
作者以此基调,施展了他文字的魅力,把撰在手心那沉佃佃分量的期待,托给读者看的是一个遥远的什么样的人呢?吸引读者眼球去寻觅他崇拜的人物,他爱念的对象,他渴求的知音。
他崇拜的人物:“要么铮铮立着,要么轰然倒下”。当然,无情未必真豪杰,所以:“暮色里,你知道,柔肠却还是那一付”。这其间赞扬的,必有与之并肩战斗在军旅生涯的将士。也有历代象枪头挑落满江红的,对中华民族倾情忠诚的卫士。看过[沙场点兵]的人都该记得一幕,庞成功说“很多人都认为:军人是为战争而生的,但是我认为:军人是为和平而生的”。这就是刚毅与柔情并存在军人身上的具体形象。
他爱念的对象:是与他共同创造了精美记忆的,承载了两个生命全部文化和生活储备的,经得起岁月挑剔的,有着一双殷殷眸子的人。这个必是与他息息相关的人吧。在这,作者的文笔,是那么的细腻,亲切。
他渴求的知音;是以成人的姿态,哲理的思想,解读人生岁月折叠而成的连环日记册。
其实,人与人之间,隔着的就是一条思想领域浅浅的河流,对岸的人扬手起落间的信号旗语,唯存有相同理念的人,才会去解读。
自辞去文坛副总一职,就没再写过文评。一种疲惫,一种倦怠,一种懒散,始终缠绕身心,提不起心劲去写了。然,今拜读了胡杨乡人此文,便由不得率性而写,随感而发。原来文评,是可如此自然而然的唏嘘、感叹、抒情的。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