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王维诗赏析收藏

写作者:妙音子     日记本: 岁月遗拾

日期:2006年11月23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495

   浅析王维诗中的禅意——论“诗画双绝”王维
  
   在唐代诗人浩荡的王国里,王维是一位比较出色而独特的诗人。说起王维,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对王维诗中的其他方面印象模糊。这只能“怪”王维在这方面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也“怪”苏东坡的概括太深入人心了。
   王维字摩诘,正是大乘居士维摩诘的音译之名。佛教的空、寂、闲、静,我们都可以在王维诗中找到类似的意境。纵观王维的诗歌,我们发现在他的诗歌里充满了佛禅原理。他的诗歌大致来说可以分为边塞诗、幽愤诗、赠友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其中山水田园诗成就最大。他的山水田园诗,受到朝代的影响,表现出很大的禅意。
   唐代是佛学横流的朝代,作为一代才子的王维自然也不能逃脱佛禅的影响。影响王维的主要是南禅,六祖慧能认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不重文字,不重形式,一切都靠自己去体会,也就是所谓的“悟性”“心法”。王维把禅宗一切随缘、冲淡平和的心境带入诗歌,用禅宗的模式创新诗歌的模式。这就使他的诗歌朦朦胧胧之中或多或少带有一丝禅意、一点禅趣了。
   他信奉禅理,后半生徘徊于仕隐之间。他以优雅闲逸的情致描写了闲静舒适的田园生活和美丽可爱的山水。他的田园诗描绘的是闲静的意境;山水诗描绘的是幽静的意境。他的诗歌,追求的是心灵的宁静,表现出佛学里面的空灵。他将佛学中的禅理引进诗歌中,使得诗充满了禅味、佛理和仙味。
   下面,我们就从他的作品来分析其中包含的禅意。例如: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闲”是因为作者远离凡尘俗世,没有人事烦扰,内心闲景得甚至连桂花的飘落也能察觉到;“空”是写山中的静谧。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这里“空”含有宁静的意思。四周是如此的静谧和谐,甚至当明月升起,那皎洁柔和的月光都可以惊动山鸟,使它们在林间鸣叫。全诗描绘了一个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又如: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山中的木兰花自开自落,消遥自在。不为谁开,不为谁落,开得尽情,落得自然。“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适合这里,显得太世俗了;“孤芳自赏”也不适用,太清高了。辛夷花富有深邃的意象,我们从中看到了作者王维那种淡泊超尘、从容不迫的心境,感受到作者自足自乐的心情。
   再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有人认为诗人是要“通过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自己在深幽的禅修过程中的豁然开朗”(史双元《禅境画意入诗精》);也有人说,诗人要“极力强调自然现象不过是瞬息即逝的幻觉”也就是禅宗尊奉的《金刚般若经》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陈允吉《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宗思想》)《中国禅诗鉴赏词典》认为诗人创造了“以一瞬为永恒,以当下包摄了过去、将来,以有限表现无限的境界。”诗人运用了短短的篇幅,却将禅理里的“无为则静”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我想,禅的东西主要是心悟,悟到哪个程度就看各人造化了。此外王维还有很多诗句也是有禅意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这些都直接或者间接表露出了诗人淡泊无求、从容不迫的心境。
   王维虽然天资聪慧,但算不上是悟性很高,所以始终没有达到大彻大悟。如果他大彻大悟就不会为凡尘俗世所羁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了。如果他大彻大悟,就甚至有可能专心参禅不再写诗歌了。他只算是若有所悟的人。因此,他以士大夫的身份过着隐逸的生活,为了参禅他接近大自然;为了悟道,他观察自然。
   王维将谢灵运的山水陶渊明的田园融为一体,以画以乐以禅入诗,开创诗歌空灵静逸的新境界,不愧是唐诗一大家。他心灵莹洁剔透,“故心弦之动自与天籁合调,发为抒情之什,品悉至神,莫可方物”。(鲁迅《摩罗诗力说》),因此,王维被世人称为“诗佛”,正是基于他诗歌里表现出来的禅意。
  
  
  

完成时间:2006.11.23 22:06:59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9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