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修罗
《四非记》
一、非死之树
樗,以其无用而得以生。
我听见蝉在你的鬓发间将一支离歌吟唱始终,却听不见斧斤向你发出啃噬的狞笑。
樵夫匠人,都怨你大本臃肿,小枝卷曲,难为良材。立于途中,都不愿看你一眼。
世人常以人无用,而谓其为死人。
而你却以无用得以生,斯幸矣,或不幸矣?
可于人无用,并不代表于己也是毫无半点用处啊!若将你“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斧斤,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世人有太多欲求,太过于让自己变得有用,才遭来诸多纷扰。譬如这工业化社会,只图眼前的一点微利,而损耗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以为破坏自然,即是证明自己是有用之物。
破坏是一种欲,一种力,一种有用。而破坏之后呢,你还是要去构建原先的生活,需要一个空间来维持你的生命机能。
而人若不是自以为能,常有顺从之心,也不会闹得如今这步田地。
其有用,得死而已。
而无用如樗,却自得其生矣。
二、非恶之水
上善若水。
凡得大宁静,大解脱者,其心如水,得其自然,流溢四处,而不见减。
常有言,我们赞赏好的,却追随坏的。
大概的意思是,我们对好的东西怀有赞美之心,亦怀有忧惕之念。时想我若是做了善人,则一辈子只能维持这善的形象,稍有差池,便会万劫不复。以此为善是一种累,一种负担。
而若是我处于比善差一些的境地,就不会产生太多的焦虑。这就是世人所说的,无大善,亦无大恶,以小善小恶而构成了整个世俗世界。
这或许也是基督、佛陀、黑天等上善者,活着的时候不见容于世的缘由。
善虽好,我不愿近之。譬如持珍宝者,必惹贼眼。也会生出许多幻象,自我折磨。
若非有大坚持,大弘忍者,便不会有向善始终。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若有人常以自身省度自身,持以上善之念至其疲倦、厌烦,如同一海之水,得其波涌浪翻,至其累极乏极,则自然静极安极。
此所谓非恶之水,得其随意而上下左右,无拘无束也。
三、非伪之石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一女子于佛前求了五百世,方得缘君一面,化作一株相思树,伴君于眠。
而一男子于佛前求了一千世,只为得其钟爱女子之一掬,甘愿投身为鱼。
我谓其非伪,乃纯真,洁净,不染尘埃。故有红泪到处,金石为开之奇事。
当我为君立尽中宵,斜月看断,亦是不见君。却又学不得西方俄耳甫斯,以琴声动其幽皇,而蒙恩允得其妻而还,却以不舍之一回眸,终归永隔。
我是否也该跪于蒲团之中,为君求上百世千回,才可相见?
感情的事,原本就来不得真假,只是凑合着,等缘分一来,就开始没日没夜地想你了。
自古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才能证明一段感情是非伪的,起码在开始的时候,是让我觉得真的,不是容易更改的。
故所谓非伪之石,只是落在这爱情里头,像宝玉含在嘴里的那块,真真切切地在人世里头磨砺,才能得其光华。
若想非伪而得其真,要耐得辛苦寂寞,暗暗砥砺自己,他朝方有所成。愿我护持此心,而不更改。
四、非丑之女
嫫母,无盐,孟光,阮氏之女。
以此四女,相观现今天下女子,实让我叹息不已。古时女子有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较之今日之女子,除了有些姿色之外,常无其德,其言,其功,而男子亦是不俱百行,两者皆堕久矣。堕久幸许不为怪,怪就怪在既知堕久,亦不思悔改,每日依然笙歌事,迷醉于觥筹之侧,碗箸之间,不知自爱已矣。
当世人常以西施、貂婵、昭君、玉环为形体美时,却不以嫫母、无盐、孟光、阮氏之女为精神美。重前者,让人只念面容姣好,得一称心男子,碌碌而终。轻后者,只因德行好,不外旁人所理解,常遭讥讽,是以鲜有女子愿秉古风,以倡妇德。
世人常以为美者,我不以为然也。
譬如乡野之地,见鲜艳之果,必怀其毒,食之常有幻觉生出,醉然麻然。因此美者,亦怀有其毒,不可不慎。其性似水,水者甚柔,不畏其柔者,时有溺死其中。美者亦如是也。
故所谓非丑之女者,缘其心如山中美玉,如净瓶之水,如瑶台仙草,非世俗之人,所能知晓。
丑之为丑,乃眼障心魔作祟也。我亦如是,不能免俗,斯憾之深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