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苏童在复旦大学的讲演(摘记)
一、孟姜女的神话征服了我
“神话”这个概念,在学术上或在西方神话里,有更多的说法和讲究。“孟姜女哭长城”不是中国传统的神话,更典型的传统中国神话是“嫦娥奔月”、“夸父逐日”、后羿的故事等。有心比较就会发现,西方神话更多是在塑造许许多多的神,几乎是在塑造神的谱系,要求所有塑造出来的神站成一个神的殿堂,而这个殿堂在宗教意味上有非常大的支撑作用。也就是希望在文字上建一个教堂,让人们对现实之外的天空,对现实之外所有未知的东西有一种敬畏感。
神话之所以有宗教意味,也是因为这一点。换句话说,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西方神话中每一个神的塑造,都要掌管现实,比如丘比特、潘多拉,要么掌管人类的某一类情感,要么有能力掌管人类某一种进程,他们是从天上来掌管人间的事情。而中国神话,所有人物、故事,它的走向、轨迹,是从地面往天上走,后羿、夸父和嫦娥都是目标在天上。中国神话非常奇特的一点就是从现实出发,去找到神的位置,找到所谓力量的位置。
说到“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对我征服最大的是,这个民间流传的神话传说,有一个非常严肃、巨大的人生命题,甚至可以说是哲学命题。21世纪的作家都在探讨人的境遇、命运问题,其实所有这些发现都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发现,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其实是两千多年前的人们在探索人和墙的冲突。这背后最大的冲突,核心内容是眼泪和墙的冲突、眼泪和墙的对话,其背后所潜藏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类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认识到这是生存的问题。这个故事的奇特之处,是它还显示了世态人心,因为所有神话的背后都有世态人心做支撑,民间传说更是如此。在“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里,我认为孟姜女其实是被人民大众推选出来的救世主。当人们意识到人是无法对抗墙的,他们要寻找别的办法求得解脱,给自己寻找安慰。结果很奇怪,找出来的救世主是个女的。当人们意识到别的力量或者说男性无法摧毁长城的一堵墙的时候,他们奇特地寄希望于一个女性,更奇特的是寄希望于女性的眼泪。
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小说,是因为我体会出这个故事背后巨大、丰富的内容,它能够打动我,征服我。这个故事还有一个在我看来非常伟大的走向。孟姜女是来自民间真正底层的一个普通女子,但奇特的是,这个故事在“说”与“流传”的过程中,渐渐发生了大的变化。从孟姜女的身世背景或情感线索背景看,她都是凡尘、俗世的女人。但是,这个故事说着说着、写着写着,等她到了长城,万岂梁死了以后,她哭倒了长城。我觉得哭倒长城以后,民间寄托给孟姜女的已不是凡人的事迹而是神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孟姜女从民间传说到神话,它的完成是在眼泪哭倒八百里长城之后开始的。这个人物就不只是凡尘的,而更多的是她用眼泪完成了一个英雄的使命。
根据顾颉刚先生的考证,最初没有孟姜女这个名字,但她的丈夫的确叫岂梁。整个故事发轫于《左传》。她是一个为齐国国君战死的将士的遗孀,没有名字,就叫岂梁妻。据记载,有一天,她在路上拦住了国君的高头大马,让国君做一件事:我的丈夫为国家战死了,我要您去完成一次隆重的吊唁活动。当时没有“长城”也没有“哭”的说法,用我们现在的话概括来说,是“民女犯上”,是看上去穿越了两个阶层之间壁垒的一次对话。但是,历代老百姓拿着这么一个看上去很小的故事来不停地填充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对现实的看法。这样,这个民间传说演绎的成分越来越大,最后,秦始皇加入了,长城也加入了。
孟姜女故事给我的启发,就是从世俗出发,一个普通的民间女子怎么成了一位神?她身上如何散发神性的光芒?我觉得,中国的传统文明塑造了一个神的形象——哭泣之神、眼泪之神、悲伤之神。孟姜女的形象可以囊括这么多称号。所以,在写这个民间传说的过程中,我完成了这样一个填空——从民间传说到神话,孟姜女从凡人到神的进程。或者说,我写作这篇小说的兴趣本质上是在这里。写这部小说,给我重大启示的是一个英国女作家写的《神话简史》。我比较相信她说的一句话:当我们在谈论神性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在探讨世俗的另一面。我觉得我的小说似乎在努力地成为这个说法的演绎。这句话给我很多教益,更多的是让我想到神性和世俗并不对立;更重要的是它还牵涉到我们今天所说的“现实”话题。神话也好现实也好,很多时候是互为补充、互为映照的。今天的题目“神话是飞翔的现实”,其根据也是来源于这段写作经历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