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清明年年过,年年清明各不同。
古人把清明称为“思亲节”、“民族扫墓节”,前几年的清明,因为黄土地里长眠的是爷爷奶奶甚至太公太婆,因而清明的缅怀常被郊游踏青的愉悦所取代,无所谓悲伤与怀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诗里的清明,便是一幅淋漓酣畅的画,远远一望便绿了踏青的凤愿。
可今年的清明,因为多了二嫂嫂的墓碑,平添了许多的伤感,清明便成了一坛悲凉落寞的酒,轻轻一沾就醉了思念的愁怨。
站在嫂子的墓前,令人禁不住悲从中来,照片中的她俨然笑容灿烂,可却与我们阴阳各界。临终前的一幕幕从记忆中拉回:
病床前,她劝慰悲伤哭泣的父母:“你们不要伤心,女儿不孝,先走一步,请你们多多保重!”
她紧握老公的手:“我好想照顾你一辈子的,可是我实在挺不住了……你还年轻,再找一个会照顾你的人……”
她揽过十二岁的儿子:“你要听爸爸的话,好好读书……”
她交托我们:“请你们照顾好我的儿子,他从小就很挑食,以后我再也不能为他烧饭做菜了……”
面对一个个来看望她的亲人,她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挤出一丝笑容,:“我都看见你们了,我可以安心地走了……”
此情此景,凄凄惨惨悲悲戚戚,怎不令人痛断肝肠,痛哭失声?
人生最悲哀的莫过于此!眼睁睁看着自己至亲至爱的人如同蜡烛的光一点点熄灭而无能为力!她痛苦地挣扎着……最后还是带着对父母、对儿子、对家庭的眷恋,带着满情的酸楚,带着满腹的遗憾,将生命定格在三十八岁的人生旅程上!
她走了,走得很无奈!
她走了,走得很痛苦!
她走了,走得很匆忙!
……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黄土地里长眠的嫂子啊,你可听到你儿子的声声呼唤?你可听到你丈夫的声声抽泣?
你的儿子正在告诉你:“我会好好学习的。”
你的丈夫正在告诉你:“我会好好照顾儿子的。”
洒一杯酒,献一束花,捧一抔土,告慰你在天亡灵,是呀,我们都会好好照顾他们的。我们怎能辜负你的期望?
安息吧,嫂子!
2004年4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