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是有情的
—— 听《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感
利用业务学习时间,有幸走进了于永正老师和王崧舟老师的课堂,那浑厚的男中音,时而缓急,时而激昂,立刻使你在今与昔、历史与现实之间流连往返。一个个精彩的片段,交替浮现在脑际,从而产生强烈的 震撼,不知不觉中把听课时的瞬间感悟留于笔端间。
于永正老师的课总给人一种朴实的感觉,不张扬,但极透彻,记得在评价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时,于老师不失时机地问道:“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一种损失吗?让我们再次重温那段历史。”(放课文录音,以及有关圆明园的图片)我认为这句话问得好,于老师不但走进了文本,而且超越了文本,学生也走向了新的认识高度和情感体验,感情上也由单纯的自豪和痛恨升华到“落后就要挨打”是圆明园毁灭的根源。
于老师又以其独到的语言功底,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使学生的情感具有了一种喷薄而出的力量,那就是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此时的“写”可谓水到渠成,读、写训练的巧妙结合,真可谓“匠心独运”,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听了王老师的课,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整个教学过程犹如行云流水,畅快淋漓,环环相扣。我觉得教师的语言就是一门艺术,那一句句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引领着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走进圆明园,带着自己的真实体验、感悟去朗读。
课文朗读,王老师没有从技巧上指导,而是用情来感染学生,因为感情是体会出来的,是感悟出来的,学生通过感悟,体味出一个“恨”,从而学生读得很到位。
感悟大师的课堂,语文教学是有情的,它以感情为基调,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陈文生
2006年3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