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青春期有个名字叫叛逆

写作者:吉林     日记本: 青春的印记

日期:2007年07月01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293

  著名的德国儿童心理学家夏洛特·彪勒曾把青春期称之为“消极反抗期”,这种反抗倾向,会引起少年对父母、学校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要求,规范的抗拒态度和行为,从而会引起一些不利于他们去适应社会的心理卫生问题。因此,掌握和了解这一时期身体内的变化,对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来说,无疑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这个不断自我选择的过程是青春期的孩子自我同一性的积极获得过程,是我们重要的生命欲求之一。很多家长认为,他们有权力为孩子设计一切,于是他们完全无视孩子的独立人格,强迫孩子接受他们的命令。但事实上,不管父母的控制欲望多么强烈,控制力多么强大,孩子的这种生命欲求都是不会消失的,它将以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表达出来。
  
   很常见的一种表现方式就像上面这对母子的情况那样,母亲强迫孩子“学好”,而儿子偏偏要“学坏”。站在母亲的角度看,这叫“叛逆”;站在孩子的角度看,这却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孩子这样做,并不表示“学坏”对他有多么大的吸引力,他只是为了表明,我,还是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的。
  
   控制欲望强的家长都希望有个听话的孩子,可是如果孩子终其一生都习惯听话,很少自己做选择,孩子将没有机会通过自我选择的过程认识自己,无法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感。长此以往,孩子会面临自我同一性混乱,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设想,不知道自己想要拥有什么样的生活。
  
  
   青春期的孩子,常常拒绝和父母沟通,拒绝告诉父母他们的真实想法,于是做父母的都觉得不知道该怎么管才好。
  
   家长也是从孩子的年龄走过来的,在与孩子争取有效沟通时,不妨回到自己当年的那个时间点,放弃居高临下的说教形式,站在与孩子的同一高度心平气和地沟通。
  
   此外,家长要理解,“自我同一性混乱”,是个体发展到青春期所面临的一项危机,这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生活细节的干涉,不是怒气冲天的大骂,不是千篇一律的说教,而是来自家长的成熟指导和积极鼓励,是在平和开明的家庭气氛下的自我探求、体验。孩子由此获得自我同一感,这样才能防止同一性混乱,使之顺利度过青春期,早日达到人生的自我实现。 简言之是自我与客体之间的平衡。即个体综合当前自我、生理特征、社会期待、以往经验、现实环境、未来希望六个层面,统而合之成为一个整体的人格结构,使个体对“我是谁”与“我将走向何方”等问题不再有仿徨迷失之感。
  

完成时间:2007.07.01 23:13:58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3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