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有个南北问题,中国有个东西问题。
北方有个荒漠化,南方有个石漠化。
这里位于国内外最大的连片岩溶中心地带,集“老、少、边、穷、山”于一体。
这里的根本问题在于缺水少土。
他用毕生的精力研究着石漠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曾十余次深入我省考察石漠化问题,其中他在94年和03年在这里举行的两次院士咨询会上亮明他的观点,认为这里通过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配套进行土地综合整治来进行石漠化治理的探索模式,是切实可行的。
他今年已经76岁。这次又带着他的几个关门弟子和西南大学的合作伙伴,一周时间,参加了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中心挂牌、举办了一次讲座,考察了两个地区的地下水勘察开发工地,给我单位挂牌题了词,昨天回程前举行了半天的座谈会。不但直言水与石魔,还对我们的监测工作寄予厚望。
回首,当前找水工作存在的四个滞后:
一是调查程度。基础地质、水工环地质调查研究程度比较低,水井往哪里布?每一条地下河各用什么方案?
二是规律认识。岩溶发育不均,岩溶水的赋存与分布规律认识不够,石灰岩、白云岩以及不同的构造、地貌部位分别采用什么方法?
三是技术工艺。科技投入不够,勘察技术与钻探工艺还比较落后,进展相对缓慢。
四是统筹规划。如何实现采补平衡以及地下水开发与石漠化治理的有机结合。
院士谈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关于岩溶地下水的开发:
1、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做好规划。1300万缺水人口分布在哪?与岩溶分布怎样叠加?不同的岩性代表了不同的找水思路。
2、基础调查可能成为瓶颈。省里提出5年时间表,要通过多种渠道求得问题的解决,不设法加快调查进度将影响开发的进程。
3、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不同类型的经验总结;水量的科学评价;水质水量的变化监测;与矿产开发的关系等。
如果在开采上出了问题,那些反对地下水开发的人就会反扑回来。
二是关于石漠化治理:
1、必须是综合治理。地学是先导。两个分歧的协调:首先是分区上按照地貌和海拔高程简单划为东、中、西与地质条件、岩溶发育规律划为高原、峡谷、峰丛、槽谷的分歧;其次是治理上按照“三小”的水土保持模式和地学上的以治水为龙头的模式之分歧。
2、开发利用现有资料。种草养畜的草场选择(如白云岩)与过去多目标地球化学填图的成果可以拿到石漠化治理上面来,指导什么地方种植什么东西。
3、要引进人才,特别是生态人才,当然加强合作也可以。
4、争取选择1——2个县作好地下水开发、石漠化治理与农业地质典型示范,从规划到实施,这样可以取得主动。
5、还是要科技创新。包括国际交流与合作,这很重要。一些国际性会议应该去参加。
三是监测工作:
1、要有一个总体的规划。监测什么领域,从局部到全省,要制定出目标。对于地下水,首先是对重要流域分级布置;其次是对人类活动特别强烈的地区,如矿山与农业发达区很影响水质,与开发规划结合进行。
2、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关于岩溶水,岩溶动力系统是三相的:大气、生物圈、岩石圈。有毒有害物质、水质变化都受控于CO2,所以PH的测定当然也受CO2控制,一定要配备现场测试设备;同时岩溶水的暴涨暴落也要实现自动监测。关于石漠化治理后的效果要纳入监测范围,在调查基础上结合遥感遥测来进行。国家投入那么大的治理资金,究竟效果怎么样,掌握资料才有发言权。
希望作为西南岩溶水开发的第一个省区,把开发地下水与石漠化治理这篇大文章做好,相信也一定能够做好,为8个岩溶省区作出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