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麻雀(百篇散文集)

写作者:趋向     日记本: 掀开沧桑的尘封

日期:2007年10月12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984

  二零零二年冬,天干冷的很,当放下笔时感到了一阵寂寥,总觉少了些什么;忽然发现,房前屋后的麻雀好多天不见了。有一个担心霍然而升:难道这种生命力极强的生物,也要进入灭绝的行列?傍黑,在一棵茂密的柏树下,听到叫声,那里住着我想看到答案......一群麻雀。
   在麻雀的鸣叫里,又有过多少个故事。
   那年,父亲转业到了地方,我们家就搬进商业局。那时的商业局处在护城河边上的洼地里,几十亩地的院子,就一排另两间房,其余地方种满高大的杨树,一到傍晚,树上成千上万的麻雀从四面八方飞来,寻找安全的栖身之处。你看那,唧唧喳喳,上下翻飞,你争我夺,厮杀殴斗,把个世界搅得纷乱无序,无处安宁。即使你从树下走过,它们聚目片刻,稍待半分,又要鸣声上下,面红耳赤的乱吵起来。
   六十年代初,是个大涝的时代,常常雷暴雨,这成了麻雀们的大灾。因地势太低,稍雨,大院积水既齐腰之深,若遇打雷,麻雀便恐惧的落地,这样,水就扼杀了许多的小生命。
   走过灾年的人们,从吃野菜.蔓梗,树皮.白土,到蚂蚱蜻蜓;已无口可忌。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的几年里,物资还是比较匮乏;人们对美味食物的垂涎,无一言表。麻雀自然常常成为人们口中佳肴极品食物。
   看到天上掉下来那么多的美味,妈妈和哥哥都到水里去捞,开头站在门台上用漏勺,后来,发现墙边上,树根旁漂了一层一层的,干脆,拖了大木盆下水去捞,捞了就倒在我家堂屋地下,不一会,那美味就堆成座小山。好一阵忙活,大家都停下手来。外面,一层层的美味还不断漂来,谁也不愿再去理会。看看屋里的小山,妈妈也犯了愁,那时,又没有冰箱,又不能去卖,就是不吃粮食,光吃肉,好几天也吃不完啊!
   话说住在这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对上天时常送下的美味,人们早就习以为常, 已经失去了悲悯之心。赶在六四年夏末,又是一场连天大雨,这一次,只见那水一直在涨,先是越过井台,又慢慢爬上我家那高高门台,这回不用出去捞麻雀了,它自己就涌进我们家里。我们全家出逃后房子就塌了,全部家产付诸东流。从此,告别了天上掉“馅饼”的日子,一盆盆麻辣雀肉成为了往事。
   想来,大自然的力量,不是人能抗衡的,它的运转有着铁定的规律,它不会等待人们思考成熟后才开始行动;当你幸灾乐祸,唾手可得的时候;它的惩罚已经降临。
   童年的梦想,如虹,如画;像雨后的清凉,那么爽心悦目;象盛夏树影花印的阳光,让人铭记那份明快的徜徉。拳拳童心,对大自然的好奇向往,常常睹灯不寐,对那些活跃的小动物更是同悦同悲;常常幻想与其知己,交思换心。大人的故事里常有雏豢成友的情节。童年的我就有了梦想:养熟几只雏雀那是多么愉悦之事啊。
   赶在麦熟杏黄季节,跟了几个高年级同学到郊外工厂玩时,他们帮我在低矮的房檐下掏了几十只麻雀,我用帽子盛了回来,偷偷放在公家废弃的烧水土炉子里,天天挨个喂养,但是,需食量太大,被父亲发现,刚刚翅羽丰满,全给放飞了。那些天里,我常常看着树上的麻雀,问一声:你好? 还认识我吗?
   战争的阴影,象南天魔杖阴云,常常印在人们心头。法西斯的暴行摇曳着历史长河漂带。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使用生物武器的后果,给这小小麻雀带来了苦难深重的伤害。195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指示》提出要在10年或更短一些的时间内,完成消灭苍蝇、蚊子、老鼠、麻雀的任务。虽然,后来“麻雀”被“臭虫”取代,但是,麻雀的威信一直备受人们贬低。二年级的冬天,教室里没有炉子,老师的手冻伤了。早上晨读,一只麻雀飞进了教室,同学们,轰啊!打啊!乌烟瘴气中抓了下来;可怜的麻雀,被拿去切开脑子,给老师敷冻疮。后来得知,是公麻雀的粪便做成肥皂使用,冻疮可愈。雀脑抹敷,不知能否。想起那只猖惶恐惧麻雀的目光,一种悲怜凄痛在那无尽的长河里起伏;记忆打上魔斑的烙印。
   教书育人,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学生的表率。一件事,一句话,常常在学生的灵魂深处生根发芽。除四害的论点从教师的行动展现,麻雀是害虫的论点根深蒂固的留在我们的思想里。爱麻雀,灭麻雀的观念,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搏斗着。
   时光一转,已是文革时期了。父亲被打成反革命抓了起来。全家六口人的经济来源只靠母亲五十一块五了。哥姐几人都去找工作,但是,只因“反革命子女”,只能看着一批一批小同学都走上工作岗位。
   “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六八年的冬天,显得特别冷,精打细算中二十四块一吨的煤怕是买不起了。天无绝人之路,正好那一年新建的化肥厂处理十元一吨的焦末子,买回来做了无烟炉子。取暖解决了,伙食改善怎么办?哥哥来了奇思妙想:老鼠夹子打麻雀同猎人下夹套不正是同等道理吗!他上好夹子,放到院子里,等待!
   麻雀,这个小小的精怪,嘴短腿勤,特别精明机灵,它的眼睛前后观望,在地下,在树上,看到人,就时刻提高警惕,闲时,当人的目光转向它时,马上逃掉;有时需要觅食,看到人手里拿了东西对着它,赶快飞走。俗话说的,门可罗雀,那可要细细分析;若能罗麻雀,需要一定的条件:一.几天大雪覆盖的不见黄土;二.人烟稀少。在我们这里可以说万年不遇了。看那放到院子里夹子,早被看穿,它只吃旁边的引米,吃完就飞的无影无踪了。
   飞雪多情,飞雪如花.如银;飞雪象圣洁的美女,踏着夜色,悄悄的走来,她好像知道有两少年兄弟含愁而眠;送些安慰,送些环境,让你去那清凉纯净的世界里遐想,去发现,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
   清晨,大地白了,房上树上都白胖了许多,孩子们都来了兴趣,打雪仗,堆雪人,抱着自做的滑橇,寻找着那份快乐。
   虽然大雪天,人海茫茫,到处都有麻雀觅食的露土,罗麻雀根本不可能的。然而,聪明的哥哥真的想出了办法;把夹子埋进雪里。 这可是个精细活;找一片露土的地方,那里正是麻雀觅食的目标地,先把夹子支上,在旁边雪坡上,挖出坑,将夹子放进去,轻轻的用雪埋上,最要谨慎的是诱饵地方,一不留心,碰动诱饵,夹子反映,冻得发红的小手将被打的疼痛难忍;而且还要懊恼的反复重来。哥哥又改进把诱饵玉米用线穿上,让诱饵小范围失去灵敏。埋好夹子,我们都躲起来。麻雀的尖兵飞来了,警惕性特别高,先站在小树上,滴溜溜的小眼睛,前后左右观察,叫几声,问问远处的同伴;有没有危险,又呼唤自己的同伴,来试一试。又飞来几只,好像又在树上开会,唧唧喳喳好一阵子。下来一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上下窥望;被雪洗干净的小腿,红红的,跳着,靠近了引米;吃了一颗,好像试探安全否!又吃了一颗,树上的观察团也放松了警惕,跟来一只,也吃了一颗引米;哗--全都飞了下来,快速的抢占上风头,吵着,闹着,争抢着,早把风险忘到脑后了。
   啪!麻雀们飞起,我们也冲了过去,一只麻雀丢掉了生命!当树上的兵团看清发生的事情,一阵风似的飞走了;空中留下由近而远悲鸣。 后来,又买了几个夹子,害掉了不少的无辜的性命。虽然如此,爱麻雀的念头,还在我脑海里存续。开学了,一个农村的同学告诉我;他养了一只老笊子(老麻雀)。我吃惊得不相信,因为,以往抓到的老鸟,根本不吃食,怎么喂得活呢?
   下午,他真的把他养的老笊子带到学校。知道我喜欢,便提出五角钱卖给我。那时的孩子哪有钱啊!腰里别上五分钱,走路都耀武扬威了。我想了半天说用铅笔盒来换。他狡诈的说,铅笔盒才两毛四,还要我再搭上点东西。两人看了半天,除了铅笔盒其余都是上课必须用的东西了。他一转念说;你临时先养着,算两人共有。我高兴把那养鸟的盒子拿了过来时,再看那同学喜形往外,赶快说;不能后悔了。生怕我再要回铅笔盒。是啊!上到五年级了,他还是第一次拥有一个铅笔盒呢!
   把鸟盒拿回家后,仔细研究老笊子养活的原因;原来,他家缺少材料,在一个扁盒三分之一处,加了铁网,其余的黑暗处鸟儿可以藏身,吃米后就躲在那里。又弄明白一个道理,我高兴极了。
   不久,父亲正式被抓进监狱了。我们班也被宁阳一中全盘端走,但专为我留下一个条:“不取xxx!”我失学了。
   这天,母亲让我给父亲送衣服。来到看守所,衣物检查后刚要走,所长叫住了我低声说;你父亲是抗日时期的八路军英雄;说他杀的八个人都是林海雪原上该杀的匪首。走!我领你看看他去。
   监狱!黑黑的大铁门,阴森可怕,通向那里的路都叫人发怵,有通向冥界的感觉。墙上层层叠叠的铁丝网,连开动铁门的声音都是那么的震撼,里面又是铁栅栏,铁窗.千斤锁;就是这样禁锢了自由啊......
   回来的路上,我想着,回忆着那悲惨的一幕幕。好像我的脑子里发出一下脆响,像是有一把锁打开的声音在震响,那声音从遥远冰封的西伯利亚发出,随着越来越近,震的埃特纳火山在动,一下喷发向天空。往事如烟在眼前流过,也想起了那只麻雀。人禁感之悲,鸟禁感谁知?
   麻雀,鸟纲雀形目文鸟科属。为杂食性鸟类,夏、秋以植物种子为食,育雏时多吃害虫。在大千世界中,它是食物链的一环,是大自然不可缺少的一员。这样一个小小的精灵,多么需要大自然啊!用一个木盒去剥夺它的自由,又是多么悲惨啊!
   回到家,我抱了盒子,找到那位农村同学,我们来到河边的大堤上,望着无尽的长河,选定一个空旷明媚的地方,打开盒子,麻雀飞上树枝,回头看了一下,向着碧蓝的天空高飞!高飞!融进那无边无际的天海里了。
   望着麻雀的展翅高飞就像放飞了我的过去,放飞了我的童年,放飞了我的心,它们越飞越远,越飞越高,永不回头的飞去了!
   仔细想来,人和麻雀的生命能有多少差别呢?人类所研究的范围广泛一些;麻雀探讨的只是生存之道。而麻雀对这个蓝色星球比人类的危害要少得多呢?它有权利在地球上得到自由。
  完成时间:2007.10.12

完成时间:2007.10.12 17:20:37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8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