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走近杜甫草堂

写作者:南天云     日记本: 似曾相识燕归来

日期:2007年10月28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425

   走近杜甫草堂
  
  
   相传成都西南三十里出,有一小溪逶迤而行,溪边青草萋萋,修竹葱笼,溪畔住着一位贫穷女子,笃信拂教,是位虔诚的居士。有天夜里她梦见了仙人给了她一颗宝珠,醒来后便有了身孕,并于次年四月初九生下了一个女孩,这女孩后来被叫做“任氏”。任氏长大后,也如母亲一般礼佛信教。有一天,她在溪边洗衣服,一个浑身长满恶疮的和尚要求溪边洗衣服的妇女们给他洗洗那件污秽不堪、沾满浓血的僧袍。一同洗衣的妇女们皆不肯,只有任氏欣然应允。当任氏把那件僧袍放进溪水搓洗时,奇迹发生了——只见她每一漂衣,便有一朵朵莲花随手而出,飘满小溪。惊讶不已的人们于是把这条小溪命名为“浣花溪”,而任氏洗衣之处,则命名为“百花潭”。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由浣花溪进入杜甫草堂,当年诗圣为避安史之乱,就在这远离尘嚣的郊外,修建了这么一座“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茅屋。于是温暖的冬阳里,南粤基础教育系统的同行们走进杜甫草堂,去欣赏浣花溪中变换多姿的鱼儿嬉戏,去聆听这条富有灵性的、人文的河流呓语,去感悟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仓浪。”、“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意境。曾几何时,这条充满传奇的、诗意的小河,让忧国忧民的杜甫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心变得柔软了、轻灵了,于是在溪边写下了描绘浣花溪的美丽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溪水的滋润中,饱经忧患的杜甫重归平静与安详,或许,浣花溪就是一把打开杜甫诗路历程的钥匙,在这战乱的世外流寓中他创作了流传至今的240余首诗,其中包括耳熟能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等,成为杜甫诗作中最灿烂的一段光阴。真的很想看看,杜甫亲手搭建的茅屋,想象中他在吟出“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时候,已被大风蹂躏得吱吱哑哑的茅屋该是何等的惨烈,而这惨烈的景况竟还可以让诗人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绝唱!可惜的很,茅屋又在重修……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曾是杜甫的政治理想,他的诗真实而深刻地见证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后人为了追赠他,修建了“大廨”。大廨由几根木柱支撑起屋顶,屋顶下正中是杜甫的铜像。正如意料中的一样,一个出奇地瘦、非常有骨感的老头儿跪坐船头,不禁让人感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诗人晚年窘景。和大廨遥遥相对的是诗史堂,“诗人而能为圣,诗歌而能为史”,诗史堂里亦有杜甫的铜像,与大廨里迥然不同的是半身铜像头戴方巾、儒雅深沉,更让众同行欣赏得想要上前握住的是那一坨山羊胡须,怎一个“亮”字了得呀。看者众人争先恐后的与之合影,不禁让人想起“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原来这一坨山羊胡须怎敌得起摸的手?摸的手多了,也就越发的锃亮起来。欣喜之余,上前狂抱铜像,再也无法错过这浪漫的合影……
   “新添水槛供垂钓,柴门不正逐江开。”越水槛,过柴门,在飘飘荡荡的黄昏中,郁闷地想象着杜甫的诗句“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然而,走上一条两旁红色的小径,心情顿时安静。围墙外,是婆娑的绿竹,这条被杜甫取名为“花径”的无花小径人气曾有多旺,“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因为有了草堂而结束了流离之苦,他的生活暂时安定了、安闲了,他也可以在家中接待客人了……
   “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这副清人钱保塘所撰的对联写的正是工部祠。工部祠是杜甫草堂的灵魂之所在,它如同一位方正的宿儒笔下章法严谨的正楷,一丝而不苟,温良而恭俭。工部祠内是杜甫、陆游、黄庭坚的神龛。它青瓦突檐、木门雕窗,平实的不能再平实。为什么这三位外乡人能在这巴山蜀水之地一起享受这千载以降的香火呢?因为他们都与成都有着不解之缘,陆游、黄庭坚两派宋代主流诗歌皆受杜甫诗歌的影响,与其说这是他们命运的斗转星移,还不如说是文化和对文化传承的崇敬在一代又一代人手里传递。更另人感动的,是蜀人对“去蜀而不忘蜀”的圣贤先哲们的尊重。当我们漫步其中,发思古之幽情,难道还品味不出蜀文化的独特韵味来吗?而我们该向蜀文化借鉴和传承的又是些什么呢?“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甫和他的草堂在人民的心目中永远是崇高的……
   走出草堂,草堂门口的那副楹联让人频频回眸: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2007.10.16至10.24
  

完成时间:2007.10.28 19:38:22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