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偶然看到被称为“学术超女”的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授《庄子》心得。印象最深莫过于她对他的“名利观”的诠释,“整个长江中来往的无非就是‘名’和‘利’这两条船”。放大到人生也不过如此。
前几天托人代买到正版的《易中天品三国》光碟,同时获赠一套“于丹《庄子》心得”。昨天周末无事,开始打开来看,对她以白话诠释经典佩服之极。
于丹《庄子》心得共分10个部分。精彩心语记录于此。
第一篇是《庄子何其人》
中心思想: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称为“神人”,二人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化身。现在所看到的《庄子》这本书,共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看过《庄子》中的很多故事,会通达他的一套生命哲学。以庄子的话说,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一番逍遥游,也就是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障碍,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人生的定位。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词。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在这部书里,真正流传下来的思想,应该是一种天地自在逍遥游,而这样一番逍遥游里,庄子他看破的东西太多太多。但是,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理想境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状态呢?
庄子是战国时候的宋这个国家的蒙地(今河南商丘东北)的人,据大概的推测,庄子生活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之间。最早有确切记载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名利名利,破名比破利还要难。有多少人可能不为利所惑,却为名所累。即使一个高洁之士,也希望名垂青史。而他就是一个淡泊富贵,看破名利的人。
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认为贫穷不是困顿,读书人有道德理想而不能实行,这才是困顿。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
在很多时候,人生的劳顿要先问一问目的是什么。也许有一个很高尚的回答,为了家人的幸福,为了单位的成功,为了贡献社会,等等。但是,背后潜在的动机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问问内心:我们是不是给名和利在找一个堂而皇之的托辞?
人生的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因为被名利一步一步吸引着,陷进一种无事忙的人生循环。
在我们这个社会上,最快乐的人,既不是穷得叮当响的,也不是家财万贯、富比连城的,往往是那些由温饱到小康的这一批人。因为他们的生活还不至于过分窘迫,同时,他们也还不至于被财富束缚,为财富担忧。这些人是这个社会上的大多数,都属于有资格幸福的人。但是,幸福不幸福都在你的心里。
人生无非是为了几张纸,一辈子为几张纸,钱呢,是为那么几张人民币;名呢,为了那么几张奖状,文凭,档案。人到了死后,是为了墓志铭,是为了烧纸钱。你看看一辈子,就是几张纸而已。
名位对于世俗,虽有设置的必要,但对于大智慧的人来说,名位就像旅社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留念的。
且看庄子眼中的名。战国时期有三个最大的国家:楚国,齐国和秦国。楚王曾派大臣去找庄子,想把楚国的相位授给他。庄子讲故事:听说楚国有一种神龟,死了三千年了,它的骨头被放在庙里,用作占卜。你说,它是情愿送了性命留下骨头,让人敬重好啊,还是情愿活在烂泥巴里打滚好呢?我猜,它一定愿意在泥巴里打滚。你们回去吧,我和它一样,愿意拖着尾巴在泥巴里打滚。
人心为什么有自由?自由就是因为他不在乎。人的一生只有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可以真正拘束住。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可能有无名火,或是因一个什么样的官没当上,或是因挣钱没挣到,总有一种堂而皇之的理由,变成了无名火,这个无名火循环往复地出现。我们真的想让自己平息吗?是别人给我们这么多委屈呢,还是我们自己看不破名与利呢?
这个“闷”字无非就是一个“门”字里面一个“心”字。也就是说,你把自己的心关在一扇门里了,你还指责烦闷吗?能不能打开这扇门,全在自己。所谓“看破”二字,无非是开了一扇门而已。
所谓红白只是生命的两端,红是生命来临之前的迎接,白是生命寂灭之后的相送。生与死之间,不过是一种生命形态的转化。
庄子从来就是一个不惧怕死亡的人。他不惧怕的方式就是“乐生”这两个字,也就是说,活得好比怕死要强得多。
庄子说:大自然它赋给我形体,用生活来使我劳顿,用岁月来使我年老,用死亡来使我永远休息。
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一番逍遥游。
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障碍,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人生定位,在这样一个浩瀚的坐标系上,让人真正成为人。
这个观点跟儒家的思想不谋而合。孔夫子回答他学生关于死亡的问题时,回答了六个字:“未知生,焉知死?”人活还没有活明白呢,干嘛去想死亡的事呢?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儒道相通。孔子给我们揭示的都是一种温暖的情怀和一种朴素的价值,就是“活在当下”。人活在当下,在当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惧生死,那么,我们的心灵将拥有一个多大的空间、一份多大的境界啊!
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担当,而道家的思想是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超越。担当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责任,超越是我们的生命境界。
被名利在前面吸引,会陷入无事忙的人生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