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宝贝,来这儿吧……

写作者:胡杨蝶     日记本: 胡杨蝶

日期:2008年03月13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421

  当早上,我迎着桔红色的朝阳走向学校的时候,那一路扑面而来的凉爽让我整个身心都沉浸于一种新生的自觉自醒。昨天脑后的疲累,还有今日尚存在的困惑都仿佛如四周的雾气,随着我的身影一路开去……
  开学一周多了,忙碌与快乐交织,激情与麻木更换。内心无法用准确的词去描绘。但尽量去体味那开心和有意义的事。只是偶尔那些无聊的忧郁和不安分会时隐时现。
  昨晚看了周国平写的一篇文章《给成人读的童话》。那篇童话指是就是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虽然我并没有读过此书,但周国平的评说却让我对《小王子》和它的作者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我更感动于周国平的时叙时议的感慨。他写了关于童话的分类,并在文中这样谈到:“我发现,好的童话作家一定是极有真性情的人,因而在俗世又是极孤独的人,他们之所以要给孩子们讲故事决不是为了劝喻,而是为了寻求在成人世界中不易得到的理解和共鸣。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童话同时又是写给与他们性情相通的成人看的,或者用圣埃克絮佩里的话说,是献给还记得自己曾是孩子的少数成人的。”记不清看过多少次周先生写‘真性情’这个词了。只是心中对这几个字有种莫名的崇拜,也许内心深处也孤傲地自诩自己有这份‘真性情’。可惜自己即不是作家也不是什么有所成就的人。可是,平凡的人,也应有平凡心中的‘真性情’吧!即使就是得了心中这份情,那又有什么好处呢?不过是几份孤单,几份无奈,几份叛逆,几份执着罢了……
  这大千世界,又有几个成人记得自己曾是个孩子呢?这又是一件不可知的事了。每次老公像个孩子一样地陪伴着儿子游戏、学习,我都越发地感觉他的可爱,而那种可爱缘于他那时那刻散发着让人似乎能闻到轻香的儿童的气息。而每个孩子,他也最需要这种大人式的童伴与他们接触。于是,孩子每次与父亲的亲密接触,都会促使他在当日里以此为日记的内容。实际,孩子不是都一样拥有这样的渴望吗?大人们,多陪陪我们的孩子,与他们在一起,不仅是陪伴孩子,孩子更会滋润你的快要干涸的心灵!
  孩子和大人们,他们的需要是不可能一样的。这个谁也勉强不了。就如圣埃克絮佩里说到的:“当你对他们说起一个新朋友的时候,他们从不问你最本质的东西。他们从不会对你说:‘他的声音是什么样的?他爱玩什么游戏?他搜集蝴蝶吗?’他们问你的是:‘他几岁啦?他有几个兄弟?他的父亲挣多少钱呀?’这样,他们就以为了解他了。假如你对大人说:‘我看见了一所美丽的粉红色砖墙的小房子,窗上爬着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是想像不出这所房子的模样的。然而,要是对他们说:‘我看到一所值十万法郎的房子。他们就会高呼:‘那多好看呀!”这是一段多么有趣的对话呀。但站在理性的角度上,我们无法去嗔怪任何一种或是不冥世事或庸俗世侩的想法,因为,我们是生活中的人,我们对环境的适应,社会对我们的约束,自身需要履行的义务和权利,都注定了我们的改变。但无论如何,改变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为了改变而抹杀人性中最美、最纯质的东西,我把那点东西叫做“童性”!但现实社会中这份童性却是罕见得很呀!
  圣埃克絮佩里“通过小王子的眼睛来看成人世界,发现大人们全在无事空忙,为占有、权力、虚荣、学问之类莫名其妙的东西活着。他得出结论:大人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相反,孩子们是知道的,就像小王子所说的:‘只有孩子们知道他们在寻找些什么,他们会为了一个破布娃娃而不惜让时光流逝,于是那布娃娃就变得十分重要,一旦有人把它们拿走,他们就哭了。’孩子并不问破布娃娃值多少钱,它当然不值钱啦,可是,他们天天抱着它,和它说话,便对它有了感情,它就比一切值钱的东西更有价值了。”这正是成人世界中已经日渐匮乏的宝贝,也许,我甚至有些怕,这份童性,在有一天,被所有成人公认为“小孩子的专有品”。周先生在文章如此谈到: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许多成人之可悲,就在于失去了孩子时期曾经拥有的这样的真性情。
  成人的我们,自问一下吧,你的纯粹有多少,你的执着有多久?你的真性情在哪里?
  再看看我们这些身为人师的灵魂塑造者吧,你的尘世是否为孩子留下那样一个空间:爬满紫藤的窗棂, 朵朵向日葵围成的花圃,一片翠色欲流的草地,一方可以放飞的蓝天……你探着头,正喊着孩子们:宝贝,来这儿吧……
  
  

完成时间:2008.03.13 09:27:48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9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