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看CCTV-1《我们》节目,听对峙的双方就河南省信阳市关于在选拔干部时对女性参选者给予加分(2分)的照顾以示对女性的保护和对女性权利的救济的行政指令是否得当是否能达到制定这种政策的本义舌枪唇战。那寸土不让据理力争的场景很美,以至于女主持人不得不用现场表决的方式通过数字(支持:反对=46:54)暂时结束纷争。支持者中有学生有群众有学者有律师有受益者有男也有女。反对者中有学者社会工作者有专家有男有女有学生有群众。
现场的气氛热烈论说者真诚,自己也受到了这热烈这真诚的感染。因感染生出投入,想说几句了。
我这个持否定意见的人以为双方的表达均没有涉及到这样的一点:宪法保护的是作为人的诸如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力平等的权利拥有财产的权利等基本人权,基本人权也因之获得合法性。进入社会管理层为社会的运转服务不是人的基本权利,或者说获得权力不是众生必须拥有的没有就不足以证明人只所以为人就不能彰显社会正义与公平的依据。用社会政策对此加以保护本就与法无据,籍此做为为女性伸张权利求得男女平等的路径似乎难抵彼岸。延伸这种想法,这种政策“怪胎”(请原谅这个词的使用者)不但与我们追求的男女平等平权的目标无益却有大害。有权利就得有救济。不是权利而加救济,是对另一部分的人迫害。因这了这“救济”,一部分人的基本权利受到了损害。
立于山之巅站在高处的享有悲怜情怀的人们揣摩、测度着世道人心。睿智的目光,缜密的思考,洋洋洒洒的表达凝结成文本,借由我这时在这里传诵出来,形成一面镜子。当个传话简,有种不错的感觉。
一日,女儿问:“爸爸,你是不是神仙?”话音是落了,那怀疑探寻欣赏又有点神秘的目光还在我身上扫来扫去。由于不知道女儿这突然的一问是什么意思,就自然地说:“不是。”“那你不是神仙,怎么总能知道我心里想的事呢?”我恍然大悟:“爸爸很小的时候就看爷爷书架上的书。阅读让我变成了小家伙肚子里的蛔虫,哼!”“我也读书的呀,咋就看不出你在想什么呢?”“小家伙,你才九岁,才读了那么一丁点点点,是变不成虫子的。”看着我眉飞色舞的神情,女儿说“少得意,总有一天我也会知道在你想什么,比你还厉害!”“相信。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击掌,拥抱,用我们方式。
书架上的书变成了知识。不全然。应该说,是阅读让自己拥有了颗有心灵的心。因之被女儿崇拜,让人开心,很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