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在水一方(三)

写作者:胡杨林边的看客     日记本: 幸福依然在路上

日期:2008年04月04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595

   总要从人和事和文字中生发出些意义来。在观看国内经济学学者在论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决定论时,自然少不了要观察其言说的意义了。习惯这样了。也因为这习惯,固执了。又因固执,发出许多疑问来。
   疑问冒出来时,我看到了安娜,她是醒着的。她警惕地注视着这仪式般的宏大GDP叙事场面,四处寻找着叙事的灵魂,寻找着仪式中对寻常人的关怀,找着这关怀得以立足的框架,那被说成是可以制衡权力保障权利的公民氛围。
   我觉察到了安娜的不安。她凝重的表情映出了西文故事《金喇叭》里的场景。
   马克思,这个被认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人中的一个,让我深深感受到他对社会的贡献正在于他的权利理论。籍于这理论,那份对权利的追求,德国形成了与起源于英国的“救济型”模式齐名的“权利型”社会福利模式。书读到这里,发觉曾经读到的这位伟人的理论原来是个删节版本。
   想念顾准。因而读书。
   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成为辩证唯物主义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年代,他,顾准发出了上层建筑同样也决定着经济基础的声音。这朴素的掉碴的言说,是常识。我仰视着他,就如同我仰视献给了世界《正义论》的罗尔斯。仰视崇高者,我虔诚,也快乐。
  
   读书,乐。乐在书带来的生活的丰盈和融融亲情的生动与活力。
   读书,累。克服分不清谁是谁非时产生的焦虑,被理论淹没后挣扎上岸,很是累。
   读书,让自己时而看轻意义,时而注重意义。最终是离不开意义了。言说的意义,而非意象,引导着文本及文本下的世间生态。也正是在读书中,厘清了意义的内涵:至真至善至美。
   从意义之乐中出来,又走进了更大的乐趣里,这是喊出“回归常识”之音后的快感。
  
   理想,因意义而存在。
   理想主义者,从不是虚无主义者。他们是把真善美置于心的一群。
   理想主义者,从不是空谈者。他们籍由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让芸芸众生行走着的世界里和谐如轻风时时佛人脸面,真善美得以常常慰藉人心。
   理想主义者不曾因路途遥远崎岖坎坷而心生它意。理想主义者因意义诞生因意义相聚,不曾因少了喝彩彷徨。他们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歌者追随者,是以真善美为内涵的意义的使者。
  
   世道是风,理想便化作这风中的羽翼。
   风中的羽翼,在心灵的引导下,展翅,飞翔,渡我至彼岸。
  
   真善美,在水一方。
  
  

完成时间:2008.04.04 09:59:30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8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