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少数民族节日

写作者:妙音子     日记本: 岁月遗拾

日期:2008年10月06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753

  数民族节日
  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朋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打“芦笙架”(用芦笙对调),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
   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又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倾吐爱情、定样结友的美好时机。青年男女,一旦相爱,男的要以花裹脚,用花围腰带赠送姑娘,而女的也以自己千针万线亲手绣制的花帕、包头回赠。
   滇东北和滇南一带苗族,每年农历六月六日过“踩花山节”。传说古时苗族战败流落异乡,想起祖先东逃西散的苦,伤心落泪。一年六月初六,祖先显灵,劝他们不要太难过,应该到高山顶上吹芦笙、唱歌跳舞给我们看。说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挂在一棵树上。大家围着这棵树歌舞,吹芦笙,这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从此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举行对歌、跳芦笙舞、斗牛、跳狮子舞、爬花杆等活动。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谁爬得高,就把一个猪头和好酒奖给谁。
   跳狮子舞也是节日的重要活动之一,如果哪一架狮子跳的好,爬得高,也有酒和猪头奖赏;节日期间还进行斗牛,届时,斗牛爱好者从各地牵来高大雄壮的大黄牛,一头头精神抖擞,开上去难估胜负。优胜牛由主人牵到花杆前,绕杆一周,然后披红怪彩。
   在云南红河县浪堤、大羊街、车古三个哈尼族山乡,居住着2万多奕车人(哈尼族支系),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属猴日,这里的奕车人都要举行隆重的姑娘节,许多奕车姑娘小伙就在欢乐喜庆的姑娘节里相识相知相恋。节日这天,奕车姑娘们起床后就忙于梳洗打扮,穿上自己精心缝制的漂亮衣服:上身穿紧身龟服,分内衣、中(衬)衣、外衣三件,内衣叫“雀帕”,中(衬)衣叫“雀巴”,外衣叫“雀朗”。下身穿超短裤,紧紧裹着裸露一段的双腿;腰间系着用四股麻绳编织成的、叫“帕阿”的精美裤腰带,腰带上精制的鱼、螺、鸟等装饰物;手腕上戴着一对精美的银手镯。一个个婀娜多姿,曲线凸现。节日这天,爱打扮的奕车姑娘们每人至少要换上七件“雀朗”,以展示自己精湛的手艺和美丽的身姿。
   在村旁一处长满鲜花的草坪上(这美丽的地方奕车人叫孟子轰都),十村八寨的姑娘小伙如潮水般汇聚而来,十分热闹。小伙子们身揣定情信物,吹着悠扬动听的小号。姑娘们手持小白伞,腰挎小三弦,姑娘小伙欢聚在孟子轰都,又唱又跳,欢声笑语,美丽的叶车姑娘或弹着小三弦,或吹着口琴与小伙子对歌,一旦相互中意,双方交换信物,结成百年之好。
   姑娘节相传起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四面环山、山泉潺潺、林木茂盛的碧播寨,有个生得比金竹还标致的姑娘,名叫悠玛。悠玛与英俊彪悍的青年猎人戛期相爱。但是,那时哈尼姑娘的婚姻要由土司头人和父母作主。悠玛的父母把她许配给了白土司的独眼儿子。悠玛为此痛苦极了,她决心以死来表达对爱情的追求。二月初四这天,悠玛独自去薅勾勒山上砍柴,遇到了同村和邻村的三个姑娘。悠玛向她们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引得三个姑娘痛哭不止。原来,她们也是婚姻上的不幸者。四个姑娘忘了砍柴,也忘了回家,在山顶上互诉苦衷,愈诉愈愁,愈诉愈悲,就一起跳崖自尽了。
   悲剧发生后,哈尼人觉得再也不能干涉姑娘和小伙子们的婚姻了,特别是对姑娘,更应该给她们选择意中人的权利。为了告诫后人,哈尼人就把每年的二月初四定为“姑娘节”,以表示尊重妇女和尊重婚姻自由。
   现在,这一带的哈尼族男女青年自由相爱后,就自己选日子结婚,不要彩礼,也不办酒席,用杯杯香茶招待前来祝贺的宾客。
   2007年5月2日,在中国最美的乡村古镇——大羊街举行“姑娘节”。今年“姑娘节”的活动内容有:1、祭祀仪式。由长者早晨到孟子轰都山进行祭典;2、民族歌舞表演。观看传统的《奕车鼓舞》、《捉泥鳅》;3、民间活动。参加撵磨秋、秋千、转秋,到田间捉泥鳅等活动。4、品尝奕车特色的农家饭。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
   放高升和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人们在节前就搭好高射架,届时将自制的土火箭点燃,让它尖啸着飞上蓝天。高射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们越觉得光彩、吉祥。优胜者还将获奖。入夜,人们又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气球”内,利用热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孔子)。
   此外,放河船、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斗鸡等,也是泼水节期间的活动内容。近几年来,还增加了民俗考察、经贸洽谈等内容。使泼水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泼水节每年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同时举行。西地均可从昆明乘飞机直达。1961年4月13日,周恩来总理曾参加过西双版纳的泼水节。从此以后,泼水节的规模越来越大,每年都有数以万千的中外游客视为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农历四月初八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这一天要吃“牛王轻快”或糯米饭,也喂牛吃一点,并让牛休息一天。布依族也和汉族一样,过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布依族每寨均有一处老人房,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要祭祀老人房。节日之夜要打扫老人房和寨子,并用有刺的树枝将老人房四周的路堵起来,3天之内禁止通行。二月二祭老人房期间,禁止外人进寨。违反规格者罚其买猪、买鸡重新祭祀,还要罚赔偿人们的误工费。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任何人触摸和砍伐。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布次族要举行祭祀社神、山神的活动,全寨人聚集在一起,杀猪、杀牛供祭。罗平县多依村公所板台村的布依族在供祭之日,外人不得进寨。
  
  “三月街”是大理白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始于唐代南诏国时期。一九九一年,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把这一传统盛会定为大理州民族节。自此以后,“三月街”成为全州一年一度集文艺、体育、经贸活动为一体的盛会。
   今年的大理“三月街”民族节与云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大理分赛场赛事及大理市第三届旅游节同时举行,因而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节日期间,既有在三月街场打歌台举行的白族集体舞打歌、大理州民间歌手对唱赛、“大理之春”文艺汇演等,也有诸如赛马、陀螺、秋千、射弩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技,还有经贸洽谈、招商推介、科技成果交流等相关活动。
   在本届“三月街”民族节上,还表彰、重奖了《五朵金花》电影剧本的作者王公浦、赵季康。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鉴于电影《五朵金花》为弘扬大理民族文化,展示优美迷人的苍洱风光,让世人关注大理,使大理走向世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决定对王公浦、赵季康给予特别嘉奖,颁发奖金二十万元人民币,并授予“大理市荣誉市民”称号。州政府副秘书长、人事局长杨克成在表彰会后对记者说:州政府的这一决定旨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吸引更多人才,为大理的发展贡献才智。此次重奖,在与会“三月街”民族节中外宾客中引起轰动,认为重奖电影剧本作者,在云南还是首次,在全国也不多见,令人耳目一新。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李晋有、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义明、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汉柏出席了盛会开幕式。
  
  
  居住在青海东部宗喀地区阿伊桑曼山脚下几条山沟内的卓仓图博特人,在风俗习惯方面主要保留自己传统的同时,由于受到周围人口几十倍于自身的汉族的强势文化浸润,有些方面吸收了汉族的东西。但是在吸收汉族文化的同时,又巧妙地揉进了图博特文化内核,将其演变为图博特文化的一部分,桑杰曼拉就是这样一个节日。
  卓仓地区的图博特人在汉族端午节这天也过节,但是不叫端午节,而是称为桑杰曼拉节,意为“药师佛节”。当内地的汉族群众吃粽子,在门楣上遍插艾草,划龙舟纪念屈原时,卓仓地区的图博特人则吃地皮菜包子,比赛射箭,来纪念伟大的给人间带来健康和安宁的药师佛。卓仓地区也有在门楣上插花草的习惯,但不是艾草,而是生长在卓仓山野的吉玛梅朵。据说喝桑杰曼拉这一天的山泉水可以治世间百病,用这一天的泉水沐浴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所以卓仓图博特人有在这一天喝山泉水、沐浴的习惯。孩子们到河滩,树林和山崖下去摘兰色的,柔嫩的,形状象骘尾的吉玛梅朵,采来插在各家的门楣上。母亲们则会为孩子们戴上内置有各种浓郁芳香的药草香包来祈求药师佛保佑他们健康成长。此时正值炎炎夏日,凉面是必不可少的,配上自家做的凉粉,调上新鲜韭菜剁成的沫子,醋和辣子,酸酸辣辣,别提多爽口了,很多家庭在这一天还要吃地皮菜包子。
  藏医学巨著《四部医典》中说,藏医学是在西方极乐净土药王城里由全身散发着蓝色琉璃光的药师佛直接传授的,因此药师佛在图博特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据笔者所知,藏区没有专门纪念药师佛的节日。惟独身处藏区东北边缘和汉族杂居地带的卓仓图博特人在部分接受汉族文化的同时,巧妙地将其转化纪念为人类带来健康安宁的药师佛的节日并且一代代顽强地坚持下来,这对于一个人口只有一万余人,处于杂居状态的图博特社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
  正写着博文,收到朋友的一则短信,有意思,转载在这里了:
  正是一年好风景,桑杰曼拉又来到。
  春来绿枝插屋檐,吉玛梅朵正盛开。
  凉粉凉面摆上桌,香包索尔身上戴。
  阿伊桑曼山脚下,卓仓儿女齐欢聚。
  饮酒欢歌把箭射,共唱今日好时光。
   祝愿图伯特儿女们桑杰曼拉吉祥
  
  
  

完成时间:2008.10.06 23:06:47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0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