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柿子成熟的时节

写作者:思遥     日记本: 信手拾记

日期:2008年10月17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566

  这次回工地,一路看到柿子树上挂满了果实,片片金黄,霎时养眼呀,恨不得停下来摘几个来吃。
  
  原来,这个时节正是柿子成熟的季节。
  
  回到驻地,同事早就摘有,都吃上了。我急不可待的吃上一个,久违的感觉涌上心头。
  
  我问:是花钱买的吗?
  
  同事笑了,说附近很多柿子都成熟了,农民都不来摘,我们来摘一些,农民看到也不说什么。
  
  经了解才知道,这里的农民是让果实在树上成熟,等待树叶都掉得差不多才采摘,晒成柿子饼,然后拿些到集市上卖。其实工序并不多,又做不成产业规模,卖也不得什么钱,许多家里都是留自己吃,自己吃又吃不了那么多,这也可以解释为我们去摘也没人去说了。
  
  其实,我并不喜欢吃自然熟透的柿子,喜欢吃清脆爽口的,自然熟透的柿子没有涩味,且很软,这是我所不喜欢吃的,而有硬度的没熟透的柿子是涩味很重的,不经过处理是很难吃得下。
  
  人,确实是聪明的高级动物,知道用石灰来处理。
  
  我不太明白个中道理,于是上网寻查真理,才明白了其中的奥妙,摘录如下:
  
  柿子为什么带有涩味呢?原来,柿子里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宁质(鞣酸),单宁质有很强的收敛性,它能刺激口腔里的触觉神经末梢产生兴奋,而有“涩”的感觉。这种涩并不是一种味觉,因为口腔粘膜上面没长味蕾,只是柿子里的单宁质刺激了口腔粘膜上面的神经末梢,从而产生兴奋,再传到大脑以后产生了感觉。
  
  要使柿子不涩,需要进行脱涩处理。把果实里的可溶性单宁质改变为不溶性的单宁质,它就难以接触到神经末梢,不会产生兴奋,你也就觉不出涩来了。怎样才能改变单宁质的性质呢?让柿子同空气隔绝,使它无法进行正常呼吸,只有细胞内的呼吸作用,由此就分解了果实里的一部分糖分,产生了二氧化碳和酒精,这种化学变化,就会促使单宁质变为不溶性的物质。
  
  民间用的脱涩方法:把柿子浸在冷石灰浆水里,三天过后,就能脱涩。把柿子放进缸里,缸的四周用稻草包扎保温,然后倒进45摄氏度左右的温水,把柿子泡在水里,缸盖上覆盖稻草,一天就能脱涩了。少量的柿子,把它埋在米里,密封起来,过几天,涩味也就脱去了。把柿子和苹果放在一起,装在塑料袋里也能够脱涩。
  
  柿子含有丰富的纤维素、钙、维生素C、胡萝卜素、糖、蛋白质及铁、碘等微量元素,大量维生素含量远远超过苹果、梨、桃、杏、李。鲜柿果中还含有无机盐、矿物质和黄酮。柿子具有清热、润肠、止血、降压的作用,对高血压、大便秘结、痔疮等疾病有良好的疗效。
  
  1、清热止咳:柿饼上的柿霜具有清热润燥、化痰止咳的功效,对于肺热咳嗽、喉痛咽干、口舌生疮等症有明显的疗效;
  
  2、降气止咳:柿蒂对于呃逆、恶心、百日咳及夜尿症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降压止血、抗菌消炎:柿叶制成茶,经常饮用,能增进机体新陈代谢,利小便,通大便,净化血液,使机体组织细胞复苏,并对稳定和降低血压、软化血管、防止动脉硬化、消炎等均有益处;
  
  4、适合于甲状腺病人食用:新鲜的柿子含碘量很高,甲状腺肿大的患者食用柿子有一定的益处;
  
  5、防治便秘、痔疮等:食用柿饼能调和胃肠,对于防治便秘和痔疮出血等症有一定的好处。
  
  
  民间用柿子疗疾的吃法很多。生食柿子就有润肺祛痰、健脾、止咳、止血、解毒的作用。如果发现高血压患者有中风的预兆时,以鲜柿榨汁,每日用汁半杯,用米汤调服,即具急救之功效。
  
  柿子还有美容减肥的特效。常食鲜柿子,可以养颜、治疗黄褐斑。用一个青柿子与30克桑枝一起用水煎,每天喝1-2次,则有减肥的功效。把鲜柿加工成柿饼后,每天吃3-5个,则有美容去斑的奇效。
  
  柿子好吃,但不易过量,特别注意不要在空腹时吃。因柿果中含有较多鞣酸、单宁和果胶,这些物质遇到胃酸就会凝成硬块,使人感到饱胀腹痛,严重会引起消化道出血、胃穿孔、肠梗阻。此外,病后体虚、消化不良、外患风寒,腹泻及产后均不宜食之。柿子不能与螃蟹同时吃,同时易发生腹痛、呕吐,严重时可造成中毒。食柿者切记,不可麻痹大意
  
  
  (知识来源于百度知道)
2008年10月20日17:10 [补记]
    
  
  这日,果吃完了。
  
  似乎,意犹未尽。
  
  同事打电话去问那片果林附近的另一同事,那些果农民摘完没有,得到的消息是没人采摘。
  
  心里突兀,难道……又想去做一回偷果贼?!

完成时间:2008.10.17 20:38:47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1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