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母亲做了我喜欢吃的中国传统食物煮凉面。我虽然是一个比较贪吃的人,却不喜欢将这种婆婆妈妈的事记录下来,甚而变成一篇洋洋洒洒近千字的拙文。但是,我此次却要破一回例,因为母亲这次做的卤有韩国石锅拌饭中的黄豆芽和肉丝,而我对韩国又比较感兴趣,所以便想将我对韩国的些许想法或曰感受,顺着面条抽出来。
自从母亲去年春天去韩国旅行之后,我们母女便开始对韩国的各种信息感兴趣,甚至开始以熬夜为代价,追着看韩国电视剧《可爱的你》。刚开始,我们只是对这部泡沫剧所反映的韩国人的生活方式感兴趣,喜欢看他们日常吃的泡菜、海苔、紫菜包饭等,顺便欣赏一下韩国整洁的市容。但随着收看的系统化,我的关注点渐渐从韩国人的饮食起居转移到了其独特的民风民俗上,并开始注意那种殖民文化大于本土文化的独特文化结构。
在此前,“殖民”这两个字在我的脑海中只对应着“政治侵略”或者“政治现象”,是一种只会影响甚至干扰到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的行为。但是,通过这部家长里短的电视剧,我惊奇地发现:原来,殖民还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一个民族,可以让一个有着固有文化的民族将外来的东西习惯性地嵌入到本民族的行为习惯中,并将这种嵌入的行为视为理所当然。比如,在传统的家居装饰上,韩国已经不同程度地趋向日式,甚至连女孩子穿的学生服都是日本款式的。这就是近代的日本殖民统治对朝鲜半岛人民的行为习惯的改变。当我看到韩国年轻人在与人谈话时,女孩双手相叠,垂于腹部;男孩双手垂于双腿两侧,身体微微前倾时,我直观地发现了日本殖民的痕迹,也意识到这种痕迹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已经是一种无法抹去的烙印。
当然,韩国的文化中并不完全是日本文化的遗留,更有中国文化的输入。而且,从某种程度上看,中化文化相对于日本文化而言,对韩国的影响更大,也更深。比如,韩国人对成年男性的尊称,都是比较独特的称呼——“君”。我不知道这个日式称呼的内涵中是否包括中华文化中“君子”的概念,如果包括,那么,这个简单的称呼所代表的就是两种文化在第三空间的交融;如果不包括,就恰好证明了日本统治朝鲜半岛期间对其文化的深刻影响。而且,我坚信,无论我的哪个假设成立,对于当事者来讲,那个真相本身都有着重大而特殊的历史意义。
在我看来,这个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宝的游戏,是一种看上去很颓废,但仍然具有积极意义的行为。
比如,韩国将中国的太极图作为其国旗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充分证明了中华文化对韩国的影响。在那两个完美融合的阴阳鱼中,包含着中国精神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在对立中求得统一,在矛盾中求得和谐。这本是中国祖先为人际交往、待人接物总结的箴言,但韩国人将它扩展到了政治上,却也是用得其所。再比如,古代韩国的官职均为仿照中国封建社会的官职制度所创,分为正、从九品,由正一品到从九品,共计十八品,均可世袭。另外,韩国的古代皇宫以及其它古代建筑的建筑风格也完全是土木结构平房,上镶琉璃瓦的中式风格。我不知道这些来自中国的东西呆在那个陌生的半岛上是何种感觉,也不知道那些住在中式建筑里、把中国官职当作自身标签,生前信奉萨满教、死后获得了一个带着中国特色的谥号的古代韩国人是何种感觉,更不知道韩国人在过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时是何种感觉。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人和韩国人在历史的协助下拥有了某些共同的文化坐标,重要的是这些坐标都还在。
其实,提到文化坐标,就不能不提到文化的传承与接受。这是一个庞大的话题,甚至可以被学者们扩充成一个一辈子都研究不完的命题,但我试图用“草根”的方式靠近它。就我已经了解到的中国这一部分而言,我知道韩国在医学方面继承了中国的中医,在民俗方面部分继承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婚俗,在文字方面曾经出现过完全使用汉字和韩文、汉字夹杂使用的两个时期。这当然只是冰山一角,是历史这片海随手抛给我的一滴水,但这滴水已经足以展现一片海的广阔了。在这片广阔的海中,有些水滴可能显得琐碎,甚至婆婆妈妈,但它们同样是举足轻重的。因为,在那些以水滴的形态出现的细节里,我找到了一种文化的输入感和占领感。
关于这种输入感和占领感,我在上文已有所提及,此处不再赘述。我想说的是,这种感觉既不是居高临下的俯视,也不是狭隘的驾驭,而是一种源自历史的厚重感。它让我直观地接触到了自己的民族以及另一个民族的某些关键部位,让我透过冰冷的屏幕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温暖,或者说,是历史的温度。
……
嗨,你瞧我,吃着一碗长长的面条,就把自己的思绪扯了这么远。但是,我还是乐于这么做,因为比这面条更难以理清,也更值得回味的,是一种值得珍视的厚重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