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忆军简介:
杨忆军,女。1963年出生于杭州市,癌症康复病人。现为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文化在线网站心灵之约社团社长。出版过随笔集《车窗外的树》。在《中国文化报》《信息通信导报》《网络作品》等各类报刊上发表随笔、诗歌作品百余篇。2005年底混迹于网络。多次在网文及纸媒比赛中获奖。2006、2007、2008年连续三年被杭州市作协评为优秀作家。
采访对象:文化在线心灵之约社长、《百姓月刊》电子期刊副主编杨忆军
采访人:江山文学网专职记者风雨承诺
风雨承诺:你好,我是江山文学网专职记者风雨承诺,很高兴江山文学网能与贵网站进行友情链接,感谢你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请问你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网络文学的?你的生活跟网络文学有关联吗?
杨忆军:2005年12月份经朋友介绍开始去榕树下文学网站投稿,当时初去时,对网络文学的概念还很模糊,后来,在跟帖、回帖中慢慢熟悉了网络文学,并渐渐地喜爱上了它。
目前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了网络。现在只要不出远门,我每天都要去心灵社团打理一下“家政”。即使出了远门,委托了副社长、评论部长及编辑们照看,我的心还时刻牵挂着社团,牵挂着我的“家人们”。我的这种心情在《我们是一家人》的文中已淋漓尽致地抒发过了。
风雨承诺:不知你是在怎样的契机下走进文化在线并担任心灵之约的社长的呢?或者可以这样说,你是受谁邀请而担任还是自己组建?
杨忆军:我是文化在线元老级的作者及编辑之一,也是文化在线成长的见证人。2006年中旬刚去文化在线心灵之约社团时,只是一名普通的编辑。2008年在第一任社长的提拔下,我担任了副社长一职,同年五月份我正式接管了社团,有幸担任了第二任社长。
风雨承诺:能否在此向大家讲述一下社团创建时的想法呢?你为什么要创建社团?你想为大众打造一个具有怎样特色的社团?
杨忆军:我虽说不是社团的创立者,但社团现在的兴旺局面是我一手打理起来的。2008年五月份,我接管社团时,作者来稿还不满百篇,而正式参与编辑的人员只有我一个,因为另俩位编辑只是挂名编辑,平时不干活的。我上任没多久,就辞了他们,然后开始物色新成员,组建新的班子。现任主编天马萧萧,是我招来的第一位编辑,因为表现出色,后来我提拔他当了主编及副社长,这是位得力的助手,在工作中帮了我不少的忙。现在我又添了位新助手帆哥,他是现任的评论部长。在心灵社团这样的好帮手,还有尔莉、藤儿、云者从龙及千古一爱等。我想有了他们的帮忙,社团的明天一定会星光灿烂的。因为新组建的社团,已经用事实回答了大家。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们社团已经联合烟雨凡尘社团搞过了国庆征文赛、春节专版等大型活动,社团还上了《信息通信导报》的IT访谈栏目,还被文化在线网站评为2008年度优秀社团。这些情况,我都写在了社团的大事记中。所以我有理由坚信社团的明天会更好!
至于我组建社团的目的:一是为了给志同道合的文友们提供一个交流心得及展示才华的平台;二是给自己提供一个与文友面对面交流的场所及奉献爱心的舞台。(虽然打理社团虽辛苦,却能给作者们带去精神的愉悦,实现了我“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夙愿。)
风雨承诺:一个社团从零到现在的辉煌,一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辛酸吧!(可详细说明)遭遇挫折时你会怎样处理自己的情绪?
杨忆军:说起打理社团的感受,我是甘苦自知,一年不到的时间我已经尝遍了甜酸苦辣的滋味。搞社团管理看似简单,其实繁琐得很。平时要与作者们沟通,从他们手中采集稿源;要检查编辑们工作的情况,发现了问题,要及时纠正,并耐心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还要列帖子,并与网站管理者沟通一些事情。总之,与现实中的单位和部门管理没有什么两样。大家都知道,和人打交道不是件易事,要驾驭别人要让别人服管就更不易。遇到不被人理解或被人误解的时候,我也会头痛得茶饭不思,也会犯急躁管理的毛病,但事情过后我能正确对待,能抖擞精神重振旗鼓。至于具体的事例,在此就不赘述了。
风雨承诺:在你看来,心灵之约与其他社团在各方面有何不同?比如版面风格、文学走向、人员管理等等。对于现在所取得的成绩,你是怎样看待的?同时对于社团以后的发展,你又有怎样的计划呢?
杨忆军:我觉得心灵之约社团与其他社团在人员管理与文学走向上没有什么不同,至于版面风格我们有我们的特色,我们的版面分得比较细,而且富有亲和力,如亲情树、爱情花等,容易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对于已取得的成绩,我觉得它们已经成为了过去式。未来对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我会把过去的成绩当成前进的动力,然后团结起大家勇往直前。至于社团未来的构建构思,在此我就不多言了。
风雨承诺:在社团内,可见有亲情树、爱情花、友情海之类的字样,包括社会视焦都可见到,可见社团在这方面的设置还是很全面的,不知这样的风格以后是否会改变?亲情,爱情,友情,你注重哪份?或者说潜意识里会偏向哪方面?
杨忆军:对于更改栏目名之事,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考虑过。至于亲情、爱情、友情的轻重之分,我觉得它们在生活中占得位置同样重要,缺一不可,缺少了哪部分,生活都不完美。
风雨承诺:你现在是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还是心灵之约社团的社长及其它网站的特邀编辑,每月还要腾出时间去操办你与他人合作的电子刊物,身兼数职的你是如何安排时间的,如何才能做到生活工作与网络工作两不误呢?
杨忆军:说实话,要做到两不误是不可能的。我现在内退在家,视写作为工作。我常常放弃创作的时间来从事网络义务编辑工作,并辛苦打理我的心灵社团。常常会觉得力不从心,但一想到自己是在献身公益事业,心中又觉得无尚光荣!
风雨承诺:从你的文集中,散文占据大半部分,那里是否都是你的影子呢?作为作协会员,对于你自己的作品,让你感觉最满意的是哪些篇数呢?可以说说为什么满意吗?
杨忆军:我的散文都是我手写我心、言为心声的作品,生活中一些平凡动人的小事常常会引发起我的创作激情,如《雪中送炭》一文,它言出了我的感恩之心。在我重病期间,不少的领导与同事,来医院来家中看望我,并给我送钱送物。最后一次化疗出院,我记得是雪后的第二天,这样恶劣的天气,厂党总支蒋有文书记不光冒着冰雪来看望我,还亲自开车把我送回了家。一幕幕感人的场景成就了这篇短文。短文见报后,有同事打来电话说,写得真好,你让我见识了蒋书记务实的工作作风。
《拾零母爱》《我们是一家人》《绿色的童年》《我会把那一天刻进记忆》等作品,都是有感而发的习作,他们言出的都是我发自内心的声音,每一篇都烙印着我的所思所想,每一篇都让我爱不释手。
风雨承诺:对于电子刊物,我还不太了解,可以在此详细说明吗?你自己是否觉得满意?以后有何规划呢?
杨忆军:这本刊名为《百姓月刊》的电子刊物,是烟雨凡尘社团与心灵之约社团合作的结晶。现在主要负责人是一尘缘,我只是副主编,协助他打理一下而己。不过,我对电子月刊的前景十分看好,我相信它的未来一定会星光灿烂的。因为创刊号的成功,已经为未来之路构建了良好的开端。
风雨承诺:写作是最考验作者耐力的,你是用怎样的心态坚持文学创作到现在的?但凡文学都讲究灵感之说,请问你是怎样抓住灵感的?
杨忆军:提起我与文学的不解之缘,那要感谢我坎坷的人生经历。我是在磨难中拿起笔来搞文学创作的。因为文学能使人明志,能让人变得坚强,变得聪慧,变得有理性,还能让人淡忘掉尘世间的烦恼。
年轻时,我写过通讯与诗歌,第一首诗歌发表时,我才十九岁。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停笔了八年,等我重新拿起笔来时,我已经是三十五岁的人了。而此时的我,心灵与身体都饱受过无数的创伤,也许就是这些创伤,促发了我写作的灵感。让我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一发而不可收,并无怨无悔地走到了今天。当然,我还会一直走下去,直到写不动为止。
至于说到怎样抓住灵感一说,我在答散文创作感受时已经回答过此问题了,在此不重复了。
风雨承诺:对你而言,今生最让你难忘的事情是什么呢?生命中是否遭遇过艰难抉择?对于你现在的生活,你满意吗?有没有期待啊梦想什么的?
杨忆军:今生难忘的事情太多,但今天我不想在这种场合谈论此事。因为昨天的伤痛和快乐都已经成为了往事,有些感受我也写进了我的文章,大家可以通过我的文字去了解我、走近我。
至于今天的生活,是否满意?满意又如何?不满意又能如何?一切还是随遇而安吧,不然,会有无尽的烦恼缠身。
至于未来的期待我也有,但在这里我就不多言了。但愿我的每一个梦想都能在我的有生之年得以实现。
风雨承诺:都说文人以多愁善感居多,你也是吗?不知你生活中担任什么工作呢?方便为大家透露吗?
杨忆军:文人多愁善感居多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我也是个多愁善感的人。
我重病休养回家前,在厂里从事收发与门卫工作。进电信系统近三十年来,我当过话务员、机务员、装配工、收发门卫等工作。期间还待过岗,待岗期间还干过超市的营业员、居委会人口普查员等工作。
风雨承诺:呵呵,聊了这么久,还不知道杨老师你平常喜欢什么呢?杨老师如此倾心于文学,可知你在闲暇之余有何爱好呢?喜欢听歌吗?最喜欢什么类型的歌呢?
杨忆军:除了写作的爱好,我还喜欢看书、聊天、听音乐、看电视等。
听歌的范围很广泛,喜欢听军旅歌曲,也喜欢听通俗歌曲及校园歌曲、民歌等。围绕听歌的感受,我还曾经写作过一篇标题为《听歌》的文章。此文还收进了我的随笔集《车窗外的树》一书。
风雨承诺:谢谢杨老师接受我的采访,最后对关注你的朋友送上你的祝福吧!
杨忆军:谢谢大家对我本人及心灵之约社团的关注及祝福。同时我借专访的机会问候一下各位,祝大家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最后我想对记者道一句:谢谢您,您辛苦了!
原贴地址:http://www.17xie.com/read-51084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