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诊所挂吊瓶,从陪同的妈妈的穿着上可以认定她们是农村的。小男孩在高烧的情况下想喝水,妈妈说:等打完针回家再喝吧。他听话的接受了妈妈的建议。一会儿,他再一次向妈妈提出喝水的请求,一定是渴得实在无法忍受了。妈妈问他买个“小布丁”行不行,小男孩恳求妈妈买瓶水。当妈妈买回来一瓶最廉价的水后,小男孩高兴极了,大口大口的喝起来,而且边喝边夸奖道:这水好甜啊!然后对妈妈说:等喝完水把小瓶带回家,明天上学用它当水杯。原来他当天在学校没有喝到水,因为没有水杯。挂完吊瓶了,小男孩拿着空水瓶高高兴兴的随妈妈回家了,从他的表情上看是那样的幸福。 多么容易知足的孩子啊!叫人怜爱。
看了这个故事我想:对那个小男孩来说买一瓶水是很奢侈的事情,我们身边的孩子,别说一瓶水,就是一瓶果汁都毫不在意,基本都属于“蜜罐子里长大不知甜”的。 为什么孩子们心中的幸福指数相差那么悬殊? 难道在孩子的心里,他置身的环境、生活水准都是与生俱来,都是天经地义的吗?
我们的孩子养尊处优习惯了,欲望随时得到满足也习以为常了,认为一切都是应该的,甚至有时还身在福中不知福,经常感到很不如意。实在需要去多接触社会,多感受一下贫困了。从比较中认识差别,于差别中感觉幸福,在幸福中开心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