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丁聪先生的去逝,再次想起了也享有漫画家称谓的丰子恺先生。丰子恺先生一生画了很多关于儿童、动物与人和佛的漫画。在与友人谈及他的动物与人的漫画时,丰子恺先生说是为了养心。在涵养己心的同时,丰子恺先生也不讳言这些画也是为了教人们如何养心增智。
想,早年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的丰子恺先生,一定是把人对待动物的态度当成了映照人心智的一面镜子,把对人与动物的认知和人善待动物的行为看成了提升人心智的一条途径,一条重要的途径。
在尊重生命这事上,我们确实没有过多的优越感可言。视动物为麻烦为对头为敌人的事常有,视之同为生命体则少,也终成不了常态。在身边,我们常常能看得见听得到无由头地对动物进行捕杀的事情。说无由头,也不一定就准确,在捕杀时总还是有个挂在“以人为本”理念上的理由的。堂皇却不失轻率经不起推敲的理由难免不让人想到人心。
看到过这样一个报道,时间就在这个月。有一群狗,每天早上乘地铁到市中心觅食,傍晚又乘地铁照路回到郊外,嬉戏,睡觉。这群知道在哪一站下车能找到好吃食物的流浪狗们,在地铁上还挺悠闲自在的,或卧或立或匍匐在地铁车厢里,样子可人,不扰人,也没被人扰。
不要无限上纲上线,这做法很讨人嫌的。这话要是换个方式讲,就是不要把事实判断上升为价值判断。这话不应该有错,可我要说这话听起来也确实有点别扭,它有种试图抹杀标准的味道。
说点题外话吧。
在我们身边,我们常碰到这样一种人,在人群中,他或她很自信,展现出了很强的自尊心,他或她认为自己很配获得他人的青睐,拥有亲密关系,有充分的理由和能力获得成功。这种人对群体中别的人的信任度极低,拒绝别人,不与合作是常态。独处静思默想时,他或她又常常表现为自信力下降,乃至自信心暂时崩溃,从交往中对别人的不信任转变成为对自身所持有的标准、原则、生活方式正确性、正当性的怀疑。
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依恋风格。依恋风格是指人在人际关系中所体验到的安全程度,它有两个指针:自尊和对他人的信念(他人是否值得信任、可依赖,是否可靠)。人们依据自尊的高低、人际信任度的高低将依恋风格区分为四类。高自尊、低人际信任的人在依恋风格中被归于放弃型。这一类风格的人在交往中为了不至于成为被抛弃者,会主动拒绝对方。除了缺少安全感外,放弃型依恋风格的人内心常充斥着矛盾。在自信与不自信间游来荡去,对他人的不信任带来的压力,疙疙瘩瘩不怎么流畅的生活,都消耗着他们精力,销蚀着他们的心智。
缩小高度自尊与极低的人际信任形成的落差不是降低自我尊重的等级,况且人在生活中炼就的经岁月雕凿的已具有的自尊自信的品质已与人融为一体,降下来谈何容易。如此以来,提高人际信任度自然就成了增强自身安全感的最有效方法。变得相信他人的方法很多,比如提高认知水平,比如做到知行相一致,比如将以往的事关信任的种种不良体验拆散分解开来,然后调整归因模式等等。这些因人而异的方法的共同之处是需要他人的协助方可奏效。
有没有什么不打扰他人只靠自己就可以慢慢提高人际信任程度的办法呢?与动物交住,与动物为伴。
正如与人交流不等同于与人说话一样,与动物交往、以动物为伴也不等同于简单的养宠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