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离别

写作者:露从今夜白     日记本: 青春的印记

日期:2009年09月29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270

   今天心情不是很好,中午的时候接到了父母的电话,说是外公走了。原本打算十一不回家的,突然决定改变主意。
   记忆中外婆总是比外公要亲切很多,恍然回首似乎好多年了,在家的时候妈妈总是在耳边唠叨外婆小时对你们那么好,可是那时时间似乎一直被十二年的寒窗占据着,而且距离外婆家也比较远,只有在每年拜年的时候才会见外公外婆一次,而那时去的亲戚又特别多,外婆每次总是开心着忙来忙去,跟她真正接触的时间实际上很少很少,不过一成不变的是在我十五岁之前,每年外婆总会摸摸每个小孩的头,然后发一张崭新的纸钞,说些可亲的话。而别的时间只是偶尔通过母亲每次去外婆家总是带回来很多可口的零食,是外婆的给我们带的,因为没有见过自己的奶奶,那时觉得外婆是天底下最好的老人。慢慢的年龄大了,明理时开始觉得外婆对自己的儿女们真好,她总是不断的关心他们的生活,对他们每一个都嘘寒问暖。而我渐渐跟外婆越来越生疏,因为我已由于住校很少再回家,而外婆的白内障也越来越严重,妈妈说她一直在卧床休养。那年高三时,忙碌的学习中,母亲跟我说外婆病重,在一个休息日我匆匆赶去在病床边见到了骨瘦如柴的老人,那时我难以置信这就是我曾经和蔼可亲的外婆,当时外婆已经完全看不见了,听到舅舅和姨妈们说我来了,她颤颤巍巍伸出了那只已经纤弱的手摸索握住了我,还说着鼓励的话,要好好学习,听父母的话。我哽咽的答应着,抱怨命运的无常、老天的残酷,也怨恨自己与外婆的记忆如此少,而我甚至还不曾真正的关爱过自己的外婆。几天之后,外婆撒手而去,在外婆的葬礼上,按照被家乡的习俗我没有穿孝服的权利,系着这一根白布,我在那个院子里默默的看着那群热闹的人群,心中默默的祈祷,外婆一路走好,这已是你今生的最后一次热闹,看到了吧,你的儿孙们过了很好,不用再牵挂了。那天傍晚跟着敲打的队伍,我随着外婆的灵柩走了好远,直到那些老人们说亲属该回转了,望着装有外婆的灵柩被人抬着在萧瑟的风渐行渐远,似乎天也格外的凄凉,那次送行成了记忆中最深刻的离别。
   外婆走了,仅剩下孤单的外公,姨妈跟舅舅们也开始格外的关心着这个寂寞的老人,外公好像很少在说话,人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健朗了,甚至连爱打的牌都很少去了,只是常常会颤颤巍巍的走到村口的石凳上呆呆的坐上一个又一个的下午。我开始上大学了,有了固定的寒暑假,虽然远在外地,跟外公的见面次数却比之前多了许多,而且常常每周给家的电话也常常被外公接起来,他开始变的有点爱唠叨了,还有点老古董,对于我的很多行为都爱说个不停,父母说对你外公对关心点,其实这些话做儿女的怎么会不懂,我一直尽可能的多关心着,因为每次看着外公,心中牵起的总是那块对外婆的痛。大四的时候遥远的听闻外公病倒了,母亲说他已经很少再能出来走动,甚至去他常坐的那块石凳,终日终日的呆在炕上,也拒绝了执意请他搬去同住的儿女,只是一个人呆在那间他住了大半辈子的屋子里,让儿女去照顾起居。
   我没能见这个老人最后一面,尽管外公总是像所有天下的父亲那样,习惯了用沉默来表达自己全部的情感,尽管每个老人都难免会走上这样一条路,心却觉得好失落。我知道自己无论如何该回趟家,不止了为了悼念自己的外公,也该去看看自己那两鬓染霜的双亲,去陪他们过越来越少的团圆节。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许外公用他的离别,又一次的提醒着做儿女的,让自己更加体会到生命的苦短,而我的父母他们也正在渐渐老去。
  

完成时间:2009.09.29 21:28:55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9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