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过年这些事儿

写作者:倚窗听雨luyan     日记本: 青春的印记

日期:2010年02月16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32

   西北的边陲小镇,年的氛围也如首都般浓烈,提着礼物走东家串西家乐此不疲。每逢此刻,商家喜笑颜开,大赚一把,商店超市早早的开了门,各种礼品应有尽有,出租车也白天晚上的川流不息,亲戚朋友们乘着大家都能休息在家,远方打拼的家人也都回家聚首的机会在一起相聚。你来了我家,我不去你家那是断断使不得的,礼亏着人家了。于是乎,大家匆忙的奔跑,两个小时竟然也能跑上四五家。大都是礼物一放,主人上菜,即使已是上一家酒足饭饱,这家还得吃喝上一些,否则,主人会生气。于是乎,宁可让肠胃提意见,也不能让感情裂个缝。上班一样的逛游一下午,大半都烂醉如泥。第二天,依旧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再看礼物,这不是我前两天才送到东家的吗?今天怎么西家又送回来了,我拿着它把它送到北家吧,殊不知不日南家又送到了你家。礼物在手里快活的畅游,一会坐着摩托车,一会又是小汽车,一会还会步行。开眼界一样的观看着各家的装扮,心里也不埋怨主人的离弃,因为它坚信,总有一天会荣归故里,因为有中国人的礼节存在,就有它回归梦想的实现。它心安理得的,美滋滋的换乘着不同的交通工具,从城市到乡镇,从东家到西家……
  
   再说压岁钱,关于它的出现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那么看来这应该是长辈为了祈愿儿孙平安吉祥、康泰顺畅,学业进步,茁壮成长的一份心意。
  
   记得儿时的我,三十晚上早早的跪在爷爷奶奶的膝下,响响的磕上一个头,就能拿到爷爷奶奶给的5毛钱的压岁钱,当听到爷爷说这个钱给你买糖吃,我们高兴的凑到一处互相攀比,说到给外婆拜年,姐弟俩争抢着要去,目的显而易见。后来长大了,压岁钱也多了,最多的是一次能收到5元钱的压岁钱,当自己长大到上中学了,压岁钱也就离我而去了,父母总会推说这么大孩子了,再别给他们钱了。于是我悻悻的站在一隅回味儿时的快乐。现在,到我的孩子收压岁钱了,最少也是100元,看着别人给自己孩子一张毛爷爷,总要看准时机及时的给他的孩子同等面值的压岁钱。就连孩子感叹,收了一个春节的压岁钱,就是两个爷爷的“货真价实”,其他的都是妈妈在给我换呀!呵呵!听着质朴的话语,我感叹着社会的进步,感叹着他们快乐的缩减!压岁钱真的变味了!
  
   谈起社火,似乎没有它,年都不是年了,儿时跟着父母,骑在父亲的肩头追着社火队跑,看那装扮的栩栩如生的唐僧师徒,看那坐着东洋车车的“美人”(大都是乡村已婚妇女装扮,只是多抹了些脂粉而已),还有红嘴画在耳门上,耳朵上挂着红辣椒的寡娃子,以及满脸麻子摇着芭蕉扇,走路若水蛇游动的丑婆子,真是快乐无穷。那时只要人头攒动,社火队就会停下来演艺一番,观看者乐此不疲,他们更是兴致勃勃,直累得大汗淋漓,还在满载笑颜的真情奉献!曾几何时,将比赛的形式纳入了社火表演,于是,各个单位早早的准备着,排练着,在固定的地点,面朝着固定的方向,朝圣般的盯着坐在高处的评分员,卖力的挥洒着,要知道“台下十年功,台上三分钟”,而今还有物质奖励的诱惑,少则千元,多则几千元呢!说什么也要让评委满意。看社火的人依旧很多,象洪流。把自己的孩子高高的擎起,问她好看吗?好看什么呀,尽是人头。才发现,观看社火再没有儿时那样是快乐的追求了,宁可在一旁大嚼烤肉串,也不愿在人群中拥挤……
  
   过年,真那个……
  

完成时间:2010.02.16 22:11:24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9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